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教育思想對中小學教育的啟示

教育思想對中小學教育的啟示

發布時間:2021-03-16 05:49:04

① 王守仁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一、王守仁的教育內容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提到「大抵兒童,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4]」他認為兒童喜歡游戲是他們的天性,在教育他們時要從他們的興趣出發,不能將其天性禁錮與扼殺,就像草木剛剛發芽,應該順應它們的發展,摧殘他們就會適得其反。所以他根據兒童的性情和發展特點提出了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內容,來陶冶兒童的思想和性情。
(一)「歌詩」
他認為「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幽抑滯於音節。」,以唱歌吟詩的方式來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志向,而且還能消除他們的頑皮,使其多餘的精力有發泄的機會。還可消除兒童內心的憂悶,使他們開朗活潑,並能適度表達情感。王守仁創造的「歌詩」,是一種有嚴格要求的教育活動。「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盪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這里從儀容到精神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審其節調」,一方面要「心氣和平」,在不急躁、不放盪、不膽怯中認真學習歌詩,領會其內容,依照其韻律,體會其感情,「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歌詩有旋律和節奏,兒童喜歡學,願意參與,還能有美的享受[5]。
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論語》中將這種思想升華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樂」的完成,成為了教育完成的最後階段,這個時候受教者不僅在內心修養、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在行為修養、人際交流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更是達到了外在的與內在的兩方面修養的鍛煉,從而形成了完美的人格。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這也是儒家思想給王守仁開展教學內容的啟發。
(二)「讀書」
他認為「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通過讀書,可以開發兒童的智力,增加兒童的知識,還可以「存心宣志」,是兒童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理想。讀書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兒童閱讀教學,但古人側重於「諷誦」(背誦),穿插以講解,在講解課文中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批評,目的在於「導其志意」,「調理性情」,發揮「諷誦」。
[6]兒童的早期閱讀不可忽視,幼兒可以從閱讀中發現很多新知。
(三)「習禮」
他認為「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以學習禮儀來教育兒童,是他們養成一定的禮儀習慣,還能在學習禮儀動作的同時「動盪血脈」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習禮」同樣是很有組織的活動,也有明確的目的要求。「凡習禮須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久則禮貌習熟,德性堅實矣[7]」

。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合於人生之需的行為規范。王守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又從明朝的封建禮節出發,從小就培養兒童的禮貌和禮節,發展其社會性,增強社會交往能力。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當代高度發展的社會,懂得禮貌和禮節是為人處事的的原則。禮貌的養成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要注重兒童禮貌禮節的養成,這就要端正態度,講究儀節,培養從容儒雅的禮貌習慣,為今後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四)「考德」
王守仁認為還應有考德這門課程,並在《教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盪,未能謹飾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8]」這四大方面的問題,大致就是「考德」的內容,從「愛親敬長」的實踐,到在「街街步趨」的表現,直至「一應言行心術」,都在考核內容之列。可見得陽明先生是非常重視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
德育實踐給我們提供了生動性、趣味性、實效性的範例。他關於兒童德育的實踐經驗具有普遍意義,對於我們克服當今德育重說教、重灌輸、成人化、千篇一律的弊端是很好的啟示。
二、王守仁的教育方法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很重視兒童教育,他批評了當時盛行的「督」、「責」、「罰」的教育方法,認為這種教育方法扼殺了兒童的天性,他對此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主張採取使兒童「趨向鼓舞」和「中心喜悅」的順應兒童性情的教學方法,才能在教育中使兒童的學習日有長進,達到教育的目的。
(一)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1.誘導諷教學方法
古代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他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其前後有弟子三千餘人,培養了不少博學多才的學生。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他總結、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其中啟發誘導的教育方法對兒童的教育影響深遠,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他的「誘、導、諷」的教育方法就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借鑒、總結和完善,利用「誘、導、諷」的教育方法開展了歌詩、習禮、讀書的教學內容,不僅豐富了教學方法,還能使兒童在接受知識時不感到乏味,樂於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集體教學和比賽的形式
「每年量童生多寡,分為四班。每日輪流一班歌詩,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聽。每五日則總四班遞歌於本學。每朔望集各學會歌於書院。」可以說書院里天天有「歌詩」,半個月里,人人要參加,帶有表演性質的集體歌詩活動,集體活動孩子最願意參加,可以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童生班次,皆如歌詩,每間一日,則輪一班習禮,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觀。習禮之日,免其課仿。每十日則總四班遞習於本學,每朔望則集各學會習於書院[9]」,通過集體表演,互相觀摩,互相競賽,在興高采烈的活動中修身養性。
(二)授課「貴精熟」
在今天的幼兒園教育中,存在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幼兒園兒童就開始做家庭作業,過多的課業負擔,使孩子產生厭惡心理,太多的學習內容使之不容易掌握,導致部分自信的喪失,從而導致厭學。而王守仁早在四百多年錢就提出「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在兒童之力能達到的范圍內施教,他以種樹比喻「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再加水,白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澆水,便浸壞它了」。教導兒童如種樹,水就好比知識,只能隨兒童接受知識的能力給予適量的「水」,否則,給兒童帶來過多的壓力,會把學習興趣抹殺。因此他在指導兒童讀書時指出「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只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這就是說授書要量力而教,教授的內容要在兒童能接受的范圍之內,[10]還要給兒童的大腦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這樣他們就會將學習當城市中快樂的事,在得到指示後會有成就感,能增強其自信心,從而使學習的興趣更濃。
(三)注重課程的安排順序
王守仁在《教約》中規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11]」。課程共五節,上午習禮放在誦書背書之後,可使學生在疲乏後動盪血脈,舒展筋骨。下午,在誦書講書後,又在悠揚的歌聲中結束一天的課業,可是學生樂習不倦。從這種教學內容順順的安排來看,王守仁力求學生興趣與學業負擔之間的平衡,並且做到學習的動靜搭配、體腦交叉,具有科學性。在當代的幼兒園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要注重這一點,做到合理、科學的安排幼兒課程,這種教學方法值得現代教育者借鑒。
王守仁提出符合兒童特點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進步意義的,從兒童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出發,開展多種教育教學內容對今天的教實踐活動仍有其指導及借鑒價值,值得我們推敲、學習。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兒童教育思想為我們現代學前教育所用。

② 論梁啟超的學校教育思想對當今教育有什麼啟示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頗有影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學術宗師,但很少有人把他當做一位教育家來研究。從戊戌變法時期到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先後發表了《變法通議》、《倡設女學堂啟》、《教育政策私議》、《論教育當定宗旨》、《教育與政治》等十幾篇教育論文,在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許多方面均有論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張。其晚年又先後在南開大學、清華研究院等多所大學任教和講學,參與教育實踐,因此對近代教育體制、教育思想的發展和實踐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也不為過。本文從兩個方面對梁啟超的教育思想進行研究和探討,以就教於史學界同人。
一、教育之宗旨
梁啟超一直強調教育應該有正確的目的,可以說他是最先撰文論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性的教育家。他在《論教育當定宗旨》一文中首先提出教育必須有目的,他認為人與動植物、文明人與野蠻人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活動的有意識、有目的。教育是人類一種非常重要而復雜的活動,不能沒有目的,而且這種目的還必須是正確的。他認為任何事情沒有宗旨都可以苟且遷就,教育沒有宗旨是寸毫不能有成的。
首先,梁啟超對封建教育的錯誤目的進行了抨擊。中國的傳統教育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始終將儒學及儒家的經典作為學校惟一的教學內容。隋朝實行的科舉制,經過唐代的發展,一直沿用到明、清,前後達1300年的時間,這種制度把學校教育與選官直接相連,使學校教育逐漸變成科舉的附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讀書做官成了讀書人惟一的奮斗目標和整個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念。封建社會中,讀書只是手段,做官才是目的,學問只是進入官場的敲門磚。「從前我們學八股,大家有句通行話說是敲門磚。門敲開了,自然把磚也拋卻再也不會有人和那塊磚頭發生起戀愛來」[1](P150)。因此他認為傳統教育之下讀書人整日埋頭於訓詁詞章和程朱理學,醉心於科舉考試,盼望獵取功名利祿,不鑽研實用知識,不曉得古今政事,消磨才氣,浪費了時光,根本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因此他提出要培養人才就必須改變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故欲興學校養人才,以強中國,惟變科舉為第一義」[2](P139)。同時,他還具體提出了變科舉的上、中、下三策。
其次,梁啟超還指出了洋務教育的不足。他認為洋務派學西方學得還不夠,只涉獵其皮毛:「今之同文館、廣方言館、水師學堂、武備學堂、自強學堂、實學館之類,其不能得異才何也?言藝之事多,言政與教之事少。其所謂藝者,又不過語言文字之淺,兵學之末不務其大,不揣其本,即盡其道,所成已無幾矣。」[3](P132)他總結了洋務教育的主要病根有三:一曰科舉之制不改,就學乏才也。二曰師范學堂不立,教習非人也。三曰專門之業不分,致精無自也[3](P132)。這種弊端造成的後果極其嚴重:「然師學不講,教習乏人,能育才乎?科舉不改,聰明之士,皆務習帖括,以取富貴,趨舍異路,能俯就乎?」[4](P21)所以洋務教育很難培養國家需要的真正人才,最多隻能培養翻譯、買辦之類的人才,「推其成就之所至,能任象鞮(指翻譯)之事,已為上才矣。其次者乃適足為洋行買辦岡必達(指買辦)之用。其有一二卓然成就,達於中外之故,可備國家之任者,必其人之聰明才力,能借他端以自精進,而非此諸館諸學堂之為功也。」[3](P132)
在批判傳統教育和洋務教育的基礎上,梁啟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宗旨,而且其教育宗旨還隨著時事的變遷不斷發展完善。
戊戌變法時期,梁啟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中西貫通的政治人才。他呼籲學習西方應以政學為根本。他認為以往「中國向於西學,僅襲皮毛,震其技藝之片長,忽其政本之法,故方言、算學、製造、武備諸館,頗有所建置,而政治之院曾糜聞焉。」[5](P153)所以他得出結論:「今日學校,當以政學為主義,以藝學為附庸」。因為「政學之成較易,藝學之成較難;政學之用較廣,藝學之用較狹。使其國有政才而無藝才也,則行政之人,振興藝事,直易易耳!……使其國有藝才而無政才也,則絕技雖多,執政者不知所以用之,其終也必為他人所用」。因此,他認為:「今之中國,其習專門之業稍有成就者,固不乏人,獨其講求古今中外治天下之道深知其意者,蓋不多見:此所以雖有一二藝才而卒無用也。」[6](P157)
梁啟超之所以得出教育的宗旨為「以政學為根本」的結論,其主要原因是他認為西方諸國和日本富強之本原正在於此,他稱:「泰西諸國,首重政治學院,其為學也。以公理公法為經,以希臘羅馬古史為緯,以近政近事為用,其學成者授之以政,此為立國基第一義。」[2](P158)而「日本變法以學校為最先,而日本學校,以政治為最重;采泰西之理法而合之以日本之情形,講求既熟,授之以政,是以未及十年而興淳焉也。」[1](P154)
至於如何學習政學,梁啟超在《上南皮張尚書論改書院課程書》中具體建議:「以《六經》、諸子為經,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書輔之,以求治天下之道;以歷朝掌故為緯,而以希臘羅馬古史輔之,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以按切當今時勢為用,而以各國近政近事輔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當有事」。這樣「數事並舉,則學者知今日之制度,何者合於古,何者戾於古;何者當復古,何者當變古。古人制度,何者視今日為善,何者視今日為不善。何者可行於今日,何者不可行於今日。西人之制度,何者可行於中國,何者不可行於中國,何者宜緩,何者宜急,條理萬端。燭照數計,成竹在胸,遇事不撓。此學若成,則真今日就時之良才也」[3](P154)。
可見,梁啟超在戊戌時期把教育宗旨定在了培養通達時務,以治天下為己任的政治革新人才上。這主要是由當時變法的現實需要所決定的。戊戌變法運動是一場以學西方政治制度為宗旨的政治改革運動,所以急需「中西貫通」的政治人才,為此,維新派先後創辦了一批學堂,如萬木草堂、長沙時務學堂等,志在培養維新人才。梁啟超親任長沙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在講壇上和批閱學生札記時闡發自己的思想主張,鼓吹民權,培養變法的急需人才,效果顯著:「開學幾個月後,同學們的思想不知不覺就起劇烈的變化,他們像得了一種新信仰,不獨自己受用,而且努力向外宣傳。……到了放年假同學回家去,把我們那種『怪論』宣傳出去,於是引起很大的反動,為後來戊戌政變時最有力的口實。」[1](P28)
戊戌變法失敗,給梁啟超以很大的教訓,他感到只培養少數的政治人才是不夠的,因此他把著眼點放在了普通的「民」身上,他把教育的目的從以「政學為主義」改為以「新民」為第一要務。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亡命日本,在日期間,他一方面接受並宣傳孟德斯鳩、盧梭、穆勒、斯賓賽及福澤諭吉、加藤弘之等歐美、日本近代思想家的政治、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則通過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撰寫《新民說》、《中國積弱溯源論》、《十種德行相反相成義》、《新民議》等文章,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培養現代國民即「新民」。所謂「新民」,就是用西方近代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觀來重鑄中國國民性。
梁啟超的新民說主要內涵有二:一為新民之緣由。在為什麼要新民的問題上,梁啟超首先總結了過去的經驗得出結論,他認為:「吾國言新法,數十年而不效不睹者何也?」「於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今日變一法,明日易一人,東塗西抹,學步效顰」。所以,「今日欲抵擋列強之民族帝國主義,以免浩劫而拯生靈,惟有我行我民族主義之一策,而欲實行民族主義於中國,舍新民未由」[7](P4)。其次,梁啟超認為過去「中國有部民而無國民」。那是因為過去「吾國風巍然屹立於大東,環列皆小蠻夷。與他方大國,未一交通,故我民常視其國為天下」。所以「有可以為天下人之資格,而獨無可以為一國國民之資格。」而今天則不同,「今日列國並立,弱肉強食,優勝劣敗之時代,若缺此資格,則決無以自立於天壤」;所以「今日不欲強吾國則已,欲強吾國,則不可不博考各國民族,所以自立之道,匯擇其長者而取之,以補我之所未及」。這里的「其長者」就是指「民德、民智、民力」。這是「政治學術技藝之大原」[5](P6)。歸根結底,就是要採取各國的道德、思想來建設中國的一種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二為新民之內容。梁啟超心目中的現代國民,就是指具有新道德的新式國民。這樣的國民必須具有國家思想、進取冒險精神、權利義務思想、自由思想、自治能力,並且要具有獨立、自尊、合群、尚武等意識。因此,在中國創立和普及國民教育必須以造就具有這些「公德」的現代國民為其宗旨。總之,通過教育培養出「備有人格,享有人權,能自動而非木偶,能自主而非傀儡,能自治而非土蠻,能自立而非附庸,為本國之民而非他國之民,為現今之民而非陳古之民,為世界之民而非陬谷之民」[8](P61)。這樣的國民才能「自立競存於優勝劣敗之場也」[2](P53)。
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培養人才,而教育的宗旨又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變遷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梁啟超的教育宗旨從戊戌維新時代的培養政治人才而轉變為20世紀初年的培養現代國民,說明其教育的著眼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已經從關注少數「政治人才」的教育向近代國民教育轉變。教育的對象面向更廣泛、更普通的人群。那麼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也是今天的教育者時時思考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梁啟超早在一個世紀前就已經給出了他的答案,這個答案就是培養「現代國民」,而不僅僅是培養少數的「精英人才」。這個觀點對於今天的教育仍具有現實意義。在素質教育已被教育者提到日程的今天,我們不能不重新提起梁啟超的國民教育理論。因為今天的許多家長和教師,仍然把教育當成培養「精英人才」的手段,但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精英人才,所以我們的教育著眼點應該放在每一個國民身上,放在提高全體國民素質上,在注重每一個國民的素質教育的前提下,重點培養「特殊人才」和「精英人才」,只有這樣,教育才達到了它的目的。
二、教育之途徑
梁啟超主張建立新的教育制度,作為教育的根本途徑。在梁啟超著名的政論文章《變法通議》中,就有數篇論及教育的文章,如《學校總論》、《論科舉》、《論師范》、《論幼學》、《論女學》、《學校余論》等,系統地論述了他對學校教育、師范教育、女子教育、兒童教育的諸多看法。這些文章和其稍後所寫的《上南皮張尚書論改書院課程書》、《與林迪臣太守論浙中學堂課程應提倡實學書》、《教育政策私議》等文章,形成了他對建立新的教育制度的系統主張。
梁啟超主張建立新式學校,重視學校教育,他甚至把學校教育同國家興亡聯系起來。他在《變法通議?學校總論》中分析了西方富強之源,認為「近百年間,歐羅巴之眾,高加索之族,借制器以滅國,借通商以闢地,於是全球十九,歸其統轄,智之強也。世界之運,由亂而進於平,勝敗之原,由力而趨於智,故言自強於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3](P126-127)。而「開民智」的途徑就是設立新式學校,「亡而存之,廢而舉之,愚而智之,弱而強之,條理萬端,皆歸本於學校」[3](P131)。在這里梁啟超把學校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徑。
在強調了學校的重要性之後,在1902年的《教育政策私議》中,梁啟超又參照日本的教育制度,把學校教育分為四個時期:(1)5歲以下為幼兒期,接受家庭教育和幼稚園教育;(2)6歲到13歲為兒童期,接受小學教育;(3)14歲到21歲為少年期,接受中學教育或者實業、陸海軍、政治法律、美術、尋常師范等教育;(4)22歲到25歲為成人期,接受大學教育,包括高等師范學校和師范大學。梁啟超認為學校教育要按這個程序,循序漸進,不能躐等。關於學校的經費,梁啟超批評了政府「今不惜糜重帑以治海軍,而不肯舍薄費以營學校,重其所輕,而輕其所重」的做法[9](P133)。同時參照了英國與法國的教育經費來源,建議中國「學校經費,皆由本校本鎮本區自籌」。「其有公產者,則以公產所人支辦之。其無公產或公產不足者,則征學校稅,如田畝稅、房屋稅、營業稅、丁口稅等,或因其地所宜之特別稅法,以法律徵收之,以為創設學校及維持學校之用」[7](P165)。
梁啟超非常重視兒童教育。他認為「春秋萬法托於始,幾何萬象起於點,人生百年,立於幼學」[10](P148)。首先,他強調初等教育階段要實行義務教育。「今中國不欲興學則已,苟欲興學,則必自以政府幹涉之力強行小學制度始」[5](P161)。要政府強行推行義務教育:「既以造就國民為目的,則不可不舉全國之子弟而悉教之。故各國通制,及年不學,罪其父母。蓋子弟者一國所公有,非父母所能獨私也。然國家學制未定,使民何所適從?故必用此法,先使學校普及,然後教育可以普及」[8](P167)。其次,梁啟超還參照西方提出了對兒童進行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方法。主要教授天文地學淺理、古今雜事、數國語言、算學、音樂、體操等,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導之以理,撫之以術」,使學生易於接受,如演戲法、說鼓詞、歌謠等等。同時他還提出要縮短兒童授課時數,「日授學不過三時,使無太勞,致畏難也」[8](P149)。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還對當時兒童教育中盛行的體罰教育提出批評:「今之教者,毀齒執業,鞭笞觥撻,或破頭顱,或潰血肉,飢不得食,寒不得息」[11](P124)。他提出必須廢止這種教法,「不妄施撲教,使無傷腦氣;且養其廉恥也」[8](P149]。
要普及初等教育就需要大量的師資,所以師范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梁啟超在《變法通議?論師范》一文中,把師范教育作為「群學之基」。並且稱「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范學堂為第一義」[12](P144)。文中梁啟超還指出了當時學堂中大量充斥「洋教員」的不利因素和弊端:(1)言語不通。多用「翻譯輾轉口述,強半失真」;(2)中西教法不同,「往往有中文一二語可明,而西人衍至數十言者,亦有西人自以為明曉,而華文猶不能解者」。(3)「西人於中土學問,向無所知」,所以他們所教多重西學,這樣必然造成就學者「拔棄本原」,被其同化的後果。(4)他以軍事學堂為例,分析所聘西人教習來自不同國家,平時訓練學生操不同種語言,一旦遇戰事,「則統率雖大聲疾呼,而土卒且罔聞知」,結果戰必失敗。梁啟超認為聘「洋教習」有如上弊病,反而其「所領薪俸,又恆倍於華人」,這是不合適的。既然聘用「洋教習」有如此多的不適宜,當然就要辦師范教育,培養自己的師資。因此梁啟超認為應該在京師及各省府州縣廣設師范學堂,這樣「三年之後,其可以中教習之選者,每縣必有一人。……十年之間,奇才異能,遍行省矣」[10](P145)。
梁啟超對女子教育也非常重視。自古以來,在中國是不允許女子與男子接受同等教育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開始提倡男女平等,注重女子教育。在此期間,梁啟超先後著成了《變法通議?論女學》和《倡設女學堂啟》,闡述自己關於女子教育的主張。梁啟超首先把「女學」與「強國」聯系在一起。他認為,「天下積弱之本,則必自婦人不學始」[13](P87)。「是故女學最盛者,其國最強,不戰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學次盛者,其國次強,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學衰,母教失,無業眾,智民少,國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8](P97)。
梁啟超把提倡女學的重要意義概括為如下四點:其一,「凡國之人,必當使之人人各有職業,各能自養,則國大治」[8](P87-88)。因為在中國「女子二萬萬,全屬分利,而無一生利者。惟其不能自養,而待養於他人也。故男子以犬馬奴隸畜之,於是婦人極苦。惟婦人待養而男子不能不養之也,故終歲勤動之所入,不足以贍其妻孥,於是男子亦極苦」[8](P88)。因此必須讓女子接受教育,然後找到一份職業「以自養」。這樣既可減輕男子的負擔,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和家庭地位。且可以達到民富國強的目的。「故曰,國何以強?民富斯國強矣。民何以富?使人人足以自養,而不必以一人養數人,斯民富矣」[8](P89)。其二,梁啟超認為女子接受教育後,便可以「拓其心胸」,增長見識,促進家庭和睦。梁啟超認為「今夫婦人之所以多蔽於彼者,則以其於天地間之事物,一無所聞,而竭其終生之精神,以爭強弱講交涉於筐篋之間……是以海內之大,為人數萬萬,為戶數千萬,求其家庭內外相處熙睦,形跡言語,終身無間然者,萬不得一焉。而其發端,罔不起於姑嫜姒娣之間,憤時者至謂婦人為盡可殺」[8](P91)。因為女子終日困於家庭,不學習、少見識,所以常為家庭瑣事而計較,造成夫妻不睦,家庭不和,「若夫家庭之間,終日不安,人室則愀,靜居斯嘆,此其損人靈魂,短人志氣……故雖有豪傑倜儻之士,苟終日引而置之床笫、筐篋之側,更歷數歲,則必志量局瑣,才氣消磨[8](P91)。可見,家庭不和睦會帶來諸多消極後果。如果女子們接受了教育,必然「使其人而知有萬古,有五洲,與夫生人所以相處之道。萬國所以強弱之理,則其心也,方憂天下憫眾生之不暇,而必無餘力以計較於家人夫子事也」[8](P90)。可見,女子接受了教育以後,見識廣、心胸寬,自然不會終日為家庭瑣事計較、煩惱,當然家庭也就會和睦了。其三,女子接受教育後可以更好地教育兒女。梁啟超認為「西人分教學童之事為百課,而由母教者居七十焉」,因為「母教善者,其子之成立也易;不善者,其子之成立也難」[8](P91)。因此,梁啟超把家教特別是母教作為教育的基礎。「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廣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養始;蒙養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婦學始,故婦學實天下存亡強弱之大原也」[8](P93)。其四,女子接受教育後,可以養育有素質的後代,不斷「進其種」。即「進詐而為忠,進私而為公,進渙而為群,進愚而為智,進野而為文」[8](P93)。梁啟超認為「西人言種族之學者,以胎教為第一義,其思所以自進其種者,不一而足」[8](P92-93)。如:「各國之以強兵為意者,以令國中婦人,一律習體操,以為必如是,然後所生之子,膚革充盈,筋力強壯也」[8](P93)。由此類推,一個有學識、有修養、有素質的女子,所生育之子自然是有學識、有修養;有素質的人。其實,在這里梁啟超提出了遺傳學和胎教兩個概念。
總之,女子接受教育後,「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遠可善種」[14](P325)。為了實踐其女子受教育的主張,1897年冬,梁啟超與經元善等在上海創設經正女塾(又名中國女學堂),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所女學堂,該學堂還發行《女學報》,鼓吹婦女教育,一時間許多城市都聞風而起,興辦女學,從而開創了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的先河。
上述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梁啟超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教育主張,他提出了遺傳和胎教這樣兩個概念,並認為這取決於母親的素質,所以,他才特別強調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他甚至把女子教育同國家強盛聯系在一起,這種主張恐怕是前無古人的;同時,梁啟超參仿日本所制定的學校教育的四個階段,也為近代學制的頒布提供了參考;他的關於義務教育和教育經費的見解在中國教育史上也具有開創性,所以說,梁啟超的教育思想豐富了近代教育思想史的內容,為近代教育制度的發展完善奠定了基礎。

③ 學習教育心理學對教育教學的啟示

在我的印象中教師一直是一個崇高和令人尊敬的職業。而且在我生命中的前二十年,除了自己的親人之外接觸最多了解我們最多就是我們老師,可以說老師這個職業的人在我的門的生命中占據了很多的地位,是最熟悉我們的人。

先如今,我作為一名師范類的學生,等到畢業時,我也會成為一名光榮的教師,既為自己能夠成為這個恍榮職業中的一員感到驕傲又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對於即將成為教師的我來說,今天我想從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師觀。

首先,我想談談我自己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認識。韓愈的《師說》中這樣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傳播道理教授課業和解答疑惑。我從我對這個職業的認識,我覺得韓愈先輩的總結在現代也是正確的。

我們作為老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孩子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現如今有太多的孩子,家長和教師都把重心放在了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升學上,往往忽略了孩子最重要的一點一傳道。最近兩年我們經常看到初中學生幾個人一起毆打一個人,並拍攝視頻上傳到網上並擬此為榮。

我覺得這樣的孩子的心理是接近病態的,他們沒有正確的榮辱觀,覺得不尋常路就是個性,會招來同齡人的羨慕。他們覺得在一群花叢中,永遠只是一株不起眼的花,當他變成一株草的時候,就會在花叢中脫穎而出,吸引人的眼球,或許會成為令花朵們美慕的草。



初中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的特點就是追求個性,叛逆,這是我們作為教師也沒法改變的。但是我們也不能放任不管,任由他們自由發展,我覺得這樣的老師是不合格不稱職的只會誤人子弟。他們年紀太小,經歷的東西也也多,不能明白是非。

而我們的存在就是要傳道,告訴他們什麼是道理,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當他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之後,接著我們就要授業,傳授知識了。讓他們懂得更多的科學知識,百萬事萬物都在遵循的一定的規律。

我們眼前看到的好多物品都是通過學習知識之後製造出來的,並非本來就存在的。我們作為老師,要有精深的專業課知識,在講授時要充分聯系實際,讓知識和現實聯系起來,不要讓學生們覺得這些所學的知識都只是書上的理論知識,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我們作為教師,要在學習、生活、思想上照顧學生,面面俱到,他們年紀尚小,對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有很多的疑惑,我們要充實自己,有廣博的知識面,幫助他們解決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在教育心理學的第二部分第二章的內容中我們學到了教師的專業發展這一內容。

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並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對於將要成為一名教師的我們來說,學習本節的內容,讓我收獲頗多。

我們雖然經過了師范類院校的專業訓練並獲得了合格的教師資格證書,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是一個成熟的教育教學專業人員,我們還要隨著教學工作經歷的延續、經驗的積累、知識的更新以及不斷的反思才能逐漸達到專業的成熟。

在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面對著不同的發展問題,這些問題的不斷解決推動著我們這些新老師教師專業的不斷發展。在書中我學到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一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非關住」階段,這是進入正式教師之前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經驗對以後的教師的專業發展影響是不容忽略的。在這一階段所形成的教育教學知識、觀念甚至會延續到教師的正式職教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虛擬關注」階段,這個階段一般是職前接受教師教育階段。這一階段我們的發展主體的身份是學生,最多隻能稱為是「准老師」,這使得我們所接觸的中小學實踐和教師生活帶有某種的虛擬性。

我們會在虛擬的教學環境中獲得某些經驗,對教育理論及教師的技能能進行學習和訓練,有了對自己專業反思的萌芽,從而為正式進入任職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個階段是生存關注階段,這個階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階段,突出的特點就是驟變與適應。這個階段的我們不僅面臨著由教育專業的學生向正式教師的角色轉換。

也存在著所學理論知識和具體教學實踐的磨合期是,其間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理論、實踐及其關系進行反思,以克服對於教學實踐的不適應。

第四個階段是任務關注階段,在度過了初任期之後,我們這些新任教師就逐步進入了任務關注階段。這是教師專業結構諸方面穩定、持續發展的時期。隨著基本生存知識技能的掌握,教師的自信心日益增強。

關自我的生存轉到更多地關注教學,關注我能行嗎轉到關注我怎樣才能行上來。在一階段我們開始嘗試通過變更教學方式和方法對學生產生影響。

第五個階段是」自我更新關注」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其專業發展的動力轉移到了專業發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評價或職業升遷的牽制,直接是由專業發展為指向。知道了教師專業發展的五個階段,深知每個階段都需要很多艱辛的付出。

我覺得從一名學生轉換為一名專業的教師,我仍然需要很多的努力,為了使自己畢業後能夠更的順利,我會從現在開始努力從各個方面提高自己,培養自己較高的學科專業素養,提高自己的教育專業的素養,樹立正確的專業意識,拓展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少年強,則國家強。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更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明天。我們作為即將成為園丁的教師深知自己肩膀上的責任有多麼重大。現在要好好學習教育理論和專業知識,成為一名式教師之後更要堅持學習,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我們的祖國和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④ 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對於教育公平的啟發有哪些

赫爾巴特的最大貢獻在於提出了教學階段論,「沒有規范化科學化的教學程序就不可能有效率」,赫氏的「五段教學法」對傳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今數學課程教學或者說課程改革下注重「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效果,出現了「倍受質疑」狀況,問題就出在沒有規范化科學化的「探究式教學階段理論」。因此,赫氏教學法對於當前教學的啟示,不在於「五段教學法」在當今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而在於引領我們去研究創造「探究式教學階段理論」,筆者最近研製了一個「單元再創造(URC)教學模式」,就是基於這種啟示下的研究成果。

⑤ 教育思想對從教的啟示有哪些

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由外延擴展向內涵發展的全面轉變,校企合作不緊密、內外資源利用程度不高、忽視科研、缺乏吸引力、學生被動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已嚴重製約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拆除影響高職教育發展的各種障礙?錢偉長的「拆牆」教育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啟示與借鑒

閱讀全文

與教育思想對中小學教育的啟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