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談如何創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教學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實踐情境,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創設動畫情境,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從而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貳』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情境教學法
小學數學情境的設置方法有很多,較好地創設問題情境是一門藝術,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啟迪智慧,激發學習動機,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從而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1、創設懸念式情境,使學生在「奇」中「問」。
針對小學生求知慾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教學時,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製造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秘的問題意識。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隨便說出一個數(不管是幾位數),教師馬上就可以判斷出這個數是不是可以被3整除,這樣幾個回合,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老師不用計算就能馬上判斷出來呢?老師又有什麼絕招呢?學生們就會帶著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對新知的探求中。
2、創設沖突式情境,使學生在「悱」中「問」。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認知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復漸進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應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知識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從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產生探求新知的慾望。如:在教學圓柱體體積計算時,可以設計這樣一系列矛盾沖突:要求圓柱體容器里的水的體積該怎麼辦?學生會回答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測量。教師接著問:要求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呢?學生會說把橡皮泥捏成長方體再求。如果要求圓柱體鐵塊的體積呢?要求商場門口的圓柱體柱子的體積呢?這樣學生就被推入更深的疑問中。這種由淺入深不斷施問的情境,把學生帶入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強烈願望。
3、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趣」中「思」。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情境:有兩個人合夥做生意,一個人開始拿出3萬元,一個人拿出2萬元辦公司,一年後,公司獲利10萬元,請同學們幫幫他們,怎麼分他們才能覺得公平合理呢?這種與學生密切相聯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著一種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進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他們非常積極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思考中。
『叄』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情景教學
通過學習深刻認識到創設情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我在今後的教學中,竟可能創設一下幾種教學情景:一、創設愉悅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設法把枯燥的數字、符號、抽象的概念公式變成形象性、愉悅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課的開始,為學生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對於激發其興趣,啟動其思維顯得非常重要。為此我利用講故事、聽音樂、猜謎語、做游戲等方式,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創設激疑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創設和諧的情境,使學生處於興奮和求知的進取狀態,誘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最佳心理狀態投入到探索新知識的學習之中。三、創設探究情境,發展學生創新能力教學時,挖掘教材本身潛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發現、探索的學習情境,使他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創新能力。四、創設討論情境,促進學生認知深化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小學生樂於交往,而討論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對教學中的知識障礙點和思維障礙點,在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時,創設討論情境,更有利於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生在討論中開闊了思路,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五、創設成功情境,引發學生成就意識伴隨課堂教學活動進一步開展,學生由於長時間集中注意,在下課前的十幾分鍾左右,注意力便開始逐漸減退,學習情趣明顯變弱。教學時,注意設計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易適中的練習,創造讓全體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後,都能獲得成功的機會,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學活動更加符合認知規律,課堂教學更加輕松、活躍、高效,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並不是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遠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有專家建議:並不是每節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於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採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就是「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
『肆』 小學數學課堂什麼樣的教學情境才是適宜的
摘要:數學教學中要創設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創設情境已成為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的確,有效的學習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而如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只是一味的創設情境,而這些情境是既脫離教學內容又游離於學習目標之外的,這樣的情境創設根本沒有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從而創設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學情境,有效途徑
《數學新課程標准》中已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要創設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學生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有效的實際情境下進行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而如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素材,創設一個有利於教學發展需要的情境,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但是,創設情境作為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如果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把它讀懂的話,也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必須努力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
一、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認識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
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產生新的興趣,推動數學學習不斷取得成功,但是數學的抽象性、嚴密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又常使學生難與理解,甚至望而卻步。贊可夫曾說:「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可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時,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下的情境教學,既充分重視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 對數學情境及其創設的認識
教學總是在某種情境中進行的。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某種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從學生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某種與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面對活的學習主體,決不能以傳統的知識代替主體的活動,那麼恰當地運用情境教學,就能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渴望,充分感受數學,主動探究數學,運用數學。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生動、和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角色,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對學生思維的活動、知識的理解、素質的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情境教學的特徵
情境教學是以學生的需要出發,由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創設某種具體的教學情境,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進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法,其實質就是師生交流、教學互動。這種教學法能最大限度地動員和挖掘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聯想能力。因此,情境教學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體現了如下四個特徵。
1.教學對象的主體性。現代教育是一種生本教育體系的教育(即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的教育),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情境教學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的是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不再象傳統教學那樣單純地強調對系統理論的闡述,僅僅把學生視為知識的「接受器」,在具體的情境教學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教師的指導和激勵下,積極參與學習,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個性(如膽量、反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進而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育目標的全面性。傳統教學往往片面地強調智育的「第一」地位,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現代教育要求必須促成人個性和諧而全面的發展,強調「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自己」(馬克思語)。情境教學中創設的目的就是為了變教材上的「此情此境」為課堂中的「我情我境」,使學生置身其間,通過親身感受情境,充分展示個性,不僅能獲取知識,訓練技能,還能培養情感,做到學習與做人相統一,進而使學生的心智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3.教學形式的交流性。前蘇聯合作教育學派認為:「教育的關鍵問題就在與建立起合作的師生關系,這種合作關系只能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中產生。」素質教育要求教學是多向性的,是教與學的互動,是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從教學組織形式看,情境教學首先是由教師創設某種符合教學需要的具體情境,然後師生融入情境中進行交流、討論,這其中既有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也有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既可使學生從教師那裡學到慎密的思維方式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也可使教師從學生那裡接收到富有靈性的看法,進而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和成功,使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更具活力,生機無限。
4.教學過程的探究性。素質教育倡導培養新型創造性的學生。情境教學特別強調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對學生提出、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突出的是「問題——探究——結論——問題——探究——結論——問題……」式的開放教學過程。在情境教學中,教學情境均來自學生身邊的實例(如生活實例或教材實例),容易激發其主動探索實際問題的慾望,促使學生自覺挖掘自身的學習潛力,積極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嘗試,開展創新活動。
『伍』 如何有效的在小學數學課堂開展情境教學
教師與學生有效互動,創造良好情境。
『陸』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上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數學情境教學方面作如下探討: 一、創設情境應從課堂導入開始,導入要切實可行。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程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要求導入一定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更重要的是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是數學教學導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講授《可能性》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日,小朋友們請說說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學們說的很歡快,老師又問:「這個月過生日的有哪幾位小朋友?」結果有三個小同學舉手,老師就把為三個小朋友過生日為教學情境,同學們為他們准備節目開始抽簽,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的可能性。進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創設分組操作探究情境解決小組問題 《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讓學生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面前,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 學生在集體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們的年齡、知識水平、心理特徵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興趣特徵、生活學習的喜好很容易被他們接受或學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正確引導學生,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組探究在幾何知識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長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再創設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組探索。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紛紛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通過小組探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在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在知識的應用上,創造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教學「幾何小實踐」後,我安排了搭、找、畫、折的活動,其中通過用橡皮泥球和小棒來搭長方體和正方體,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及共同點,不同點;通過找生活中的正文體和正方體,進一步感知數學就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用三角尺,直尺畫三角形,可長方形、正方形,進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特點,更好地進行區分;通過用紙折長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學生活動操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 四、在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特點,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
『柒』 淺談怎樣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了問題,學生的學習活動才有動力,學生的思維才有方向。[1]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整個過程,親身體驗數學的情趣與活力,並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的、快樂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讓他們主動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讓學生更加喜歡數學。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人都能學會——只要給他提供適當的前提和學習條件。也就是說,任何知識都可以以合適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段的兒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是完成數學教學過程的有效方式,因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發展的方向和動力。[2]
在新課改深入發展的今天,創設什麼樣的數學問題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效引導學生在有實效的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這引起了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並進行深入地探索。
「古人曾明確指出,「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疑問,有疑才有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3]但是,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會引發學生積極思維,那些淺顯粗俗的表面問題,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而那些過於艱深又脫離學生年齡生活實際的問題,也會阻塞學生思維的綠色通道,扼殺學生的興趣。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使他們在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增長知識,又增長智慧呢?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有關文獻資料,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問題情境的創設及其創設的依據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及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不協調」,通過立障設疑、創設「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調,把他們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置於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最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每當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觸及到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能派上用場,於是就產生一種急於探究問題的症結而又無從下手的心理狀態。比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先復習同分母分數減法法則——分子相減,分母不變,然後,讓學生試算1\3—1\4,學生根據已有的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減)不能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了,於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碰壁了,引發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這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驅動學生不得不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所以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必要的。
2.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情緒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佳。學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的提高。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針對這些特點創設問題情境,不能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因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心理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練、個性心理形成的過程。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問題情境的內容、形式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對低年級兒童而言,顏色、聲音、動畫等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可運用故事、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側重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因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在一次在數學公開課上,有位教師上了六年級的《圓的周長》這一課題。執教老師伴隨著多媒體課件那鮮亮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動物王國又要舉行一次龜兔賽跑,可這一次它們是繞著一個圓形的池塘跑……(多媒體動畫引出「圓的周長」)。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講著故事,學生中卻有人在嘀咕:「又是動物王國……」「這種故事我們都聽了幾十遍了,還把我們當小朋友看。」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昏昏欲睡,參與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不禁讓人疑惑:兒童不是最願意到童話中尋找自己的幻想嗎?執教老師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童話情境,為什麼就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不能調起他們的興趣呢?其實學生的抱怨「老師把我們當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機」——處於不同學段、不同心理階段的小學生,對情境的興趣指向存在差異性。低年級學生對美麗生動的童話、活潑有趣的游戲、直觀形象的模擬表演特感興趣,並熱衷於充當其中的角色。這符合這一學段兒童天真、愛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級學生則更樂於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對於那些過於「花哨」的動畫反而感覺「幼稚」了。因此,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盡量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讓他們感到有趣、有挑戰性,激起他們好奇、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課後我們大家反思:小學生由於認知、心理年齡等原因,的確需要情境生動、有趣。但「生動、有趣」並不是有效情境的標准。關鍵是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進學生「快樂、有效」的學習。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以上幾點表明了,只有基於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來設計問題情境,才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這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問題情境。
二、有效問題情境的特徵
1.趣味性。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萌發參與意識,就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富有趣味性,要有利於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一開始可展示多媒體課件:一隻小猴先後騎上車輪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圓形的車子在路上行駛,只有圓形輪子的車子能平穩行駛。一路上小猴上下顛簸樣子非常滑稽可笑,學生興致盎然,帶著「車輪為什麼要設計為圓形」的疑問,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然後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2.啟發性。在學習中產生疑惑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目的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和思維的遷移。比如,在教學「體積概念」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烏鴉原來是喝不到水的,後來為什麼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與水位升高有什麼聯系?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理解並牢固掌握體積的概念。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律等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是學生突破難點的「金鑰匙」。
3.思考性。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的單位後,可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數學課本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學生在測量中會發現測量標准太小、測量次數太多、測量結果不準確等問題,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繼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創造」出新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相信隨著測量對象面積的增大,學生頭腦中還會「衍生」出「平方米」。這種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領悟思想。
4.挑戰性。小學生不僅對「好玩」感興趣,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中還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並且初步形成「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 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綵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綵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師:老師為什麼能很快地猜出綵球的顏色呢?想知道這里的奧秘嗎?學完今天的知識,你也一定有這樣的本領。用猜綵球顏色的情境問題導入新課,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松自然,直奔主題。而情境留給學生的問題,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尋求奧秘。
5.現實性。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應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身邊的生活」引入課堂,再把「數學知識」引入「身邊的生活」。其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和力量。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現實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問題是現實生活數學化的結果。有意義的學習一定要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的且有興趣的情境中,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問題的自然語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數學問題。」所以,教師可以創設現實生活情景問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枯燥及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創設現實生活情景,就是在教學中讓學生走進社會,變「小課堂」為「大課堂」,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再把「大課堂」 變為「小課堂」。如:在我教學一年級數學的「認識人民幣」單元時,我讓學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價格,買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調查了解到的信息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教師再創設買賣問題情景,讓學生在付錢買實物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了對元、角、分的認識和換算,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過,動手嘗試過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發現知識的用處,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學到了如何去用知識。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1.利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於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綵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綵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教師能根據排列的序號准確報出綵球的顏色,學生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於是教師告訴學生因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很快也能掌握這一秘密。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渴求,很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2.藉助故事創設問題情境。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很容易進入故事營造的生動情境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需要,藉助兒童喜愛的故事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加深兒童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審美能力。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可設計這樣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過了火焰山後來到一個村莊。村中田裡種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農夫給他們送來一個大西瓜,八戒見到西瓜饞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給每人1/4。八戒聽了不高興地說:「瓜是俺老豬化來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給八戒切了1/6,正當大家開心地吃著西瓜時,貪吃的八戒卻在一旁直拍腦袋:怎麼自己的這份反而比他們的少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學得更加主動、深刻。
3.藉助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小學生好動,喜歡做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在玩樂中認識事物,吸取數學知識和經驗,並應用於實際生活。比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可拿出標有價格的鋼筆、文具盒、玩具飛機、排球等物品,讓學生模擬生活情境,扮演營業員、顧客進行買賣,在游戲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知,體驗成功的快樂。需注意的是,游戲形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活動的安排都應該充分考慮到趣味性和學生的生活背景,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些具體、有趣並富有一定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經歷一個艱難、無奈、成功、喜悅的心理歷程,感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感興趣的事情,從而願意接近數學。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概率)這一節知識點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師引導:「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生:「喜歡!」)現在請同學們先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游戲,好不?」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好!」師:「這里每個袋子里各裝了2個球,有的袋子里放的2個全是紅的或2個全是綠的,有的袋子放的是一個紅的和一個綠的。每個同學一次只能摸一個球,看看是什麼顏色,摸好後繼續把球放進袋子里,另一個同學繼續摸,每組推選一人做記錄。」學生感到新奇,便產生了興趣。活動結束後,每一個小組匯報摸球結果,教師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單調、重復、類同的數學知識游戲化了,這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好方法。
4.結合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操作實踐是手、眼與腦的密切協作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動態感知過程,是把外部動作思維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過程。在操作實踐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質疑,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讓學生量一量課前用硬紙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圓的周長和直徑,學生發現了「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讓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培養和增強了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5.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業本帶回了家,而小芳急著要用,那麼小芳怎樣才能拿到自己的作業本?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形成了三種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兩人電話約定沿同一條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來,教師又指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案的基本數量關系、優劣等問題。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們一起探求知識的奧秘,一同體驗數學的價值。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貫穿於小學數學整個教學過程的,其方法與途徑也是多樣的。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並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 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老師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和方式,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若能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設各種問題情境,並對其進行優化組合,就能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了。
『捌』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進行情景教學設計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策略,目的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體驗,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吸引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訓練技能,獲得數學學習的經驗。因此,創設的教學情境必須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現實性。 [關鍵詞]教學情境 問題情境 已有經驗 「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服務於學生學習的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
『玖』 小學數學教學中什麼是數學情境
什麼是數學情境
數學情境是指數學教學中常見的一種場景,它有利於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版學生思維的具權體性之間的矛盾。具體做法有:
1. 生活展現數學惰境
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數學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並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
2.實物演示數學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數學情境。
3.圖畫再現數學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數學情境,實際上就是把數學內容形象化。數學插圖、特意繪制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數學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