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科技課都有哪些內容
1、觀察星空
星空是漢語詞語,拼音是xīng kōng,指有星光的天空。
2、觀察航天器
航天器(spacecraft):又稱空間飛行器、太空飛行器。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在太空運行,執行探索、開發、利用太空和天體等特定任務的各類飛行器。
航天器的出現使人類的活動范圍從地球大氣層擴大到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引起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飛躍,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3、觀察生物
生物是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
4、觀察植物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中,據估計現存大約有 350 000個物種。
5、製作小機器人
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慧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它的任務是協助或取代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生產業、建築業,或是危險的工作。
B. 考小學科學教師要考什麼內容
有公共部分和專業部分!
參考: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理論與專業知識考試題:
一、新課程理論部分(20分)
(一)、填空。(16分,每空0.5分)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_。本次課程改革的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_,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_、_、_,構建符合_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分別是:課程功能、_、_、_、_、_。
2、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是轉變學生的_。學習方式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而且涉及學習_、學習_、學習_、學習_等心理因素和心靈力量。所以,轉變學習方式實質上是教育_觀、_觀和培養模式的變革。
3、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_、_、_的過程。
4、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_者;是新型教學關系中的學習者和_者,也是新課程的_者和_者。
5、新課程強調建立促進學生_、教師_和課程_的評價體系,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_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
6、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觀是:學生是_的人,學生是_的人,學生是具有_的人。
(二)、簡答4分)
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將發生哪些變化?
二、專業知識部分(80分)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科學素養的四個核心因素是科學興趣、_、_、科學方法。
2、凸透鏡有放大、_、_的作用。
3、我國"神州"五號載人飛船首次發射成功,首位航天員是。
4、植物的葉一般可以分為_、_、_三部分。
5、物體的冷熱程度叫_。要精確測量物體的溫度,需要使用_。它是根據_的性質製成的。
6、人類生長發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全部來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質、_、_、_、_五種營養成分。
7、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我國科學家是_。
8、_、_和_是三種常用的凈化水的方法。
9、熱空氣受熱上升,冷空氣流過來補充,就形成了_。
(二)、選擇(10分,每題1分)
1、解剖白菜花的正確順序是()。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種類最多,數量最多的動物是()。
A、鳥類B、哺乳動物C、爬行動物D、昆蟲
3、下列物體,能溶解於水的是()。
A、白糖、油B、食鹽、沙C、氧氣、白糖D、白糖、沙
4、用眼睛、鼻子、舌頭辨別物體時的順序,依次為()。
A、先看後聞再嘗B、先看後嘗再聞C、先嘗後看再聞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當於地球引力的()。
A.二分之一B.六分之一C.十分之一
6、我們在燈光下能看到物體,是光的()。
A、反射現象B、折射現象C、輻射現象D、直射現象
7、彩虹的顏色一般可以分為()。
A、五種B、六種C、七種D、無數種
8、下列不屬於果實的是()
A、無籽西瓜B、香蕉C、向日葵籽D、蘿卜
9、磁鐵中吸鐵本領最強的部分是在()。
A、中間和兩端B、中間或兩端C、兩端D、中間
10、使用酒精燈的正確步驟是()。
A、打開燈帽豎放,從下往上點火,用內焰加熱,從正面蓋上燈帽
B、打開燈帽豎放,從上往下點火,用外焰加熱,從側面蓋上燈帽
C、打開燈帽豎放,從下往上點火,用外焰加熱,從側面蓋上燈帽
(三)簡答。(40分,每題8分)
1、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2、日食的成因是什麼?
3、雷電是怎樣形成的?
4、什麼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5、在《沉與浮》一課教學時,老師發現有些學生是先放鹽,後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學先放水,後放土豆,再加鹽;都使土豆浮起來了,你如何看待學生這一實驗步驟?
(四)、案例分析(10分)
對於下述課堂上的師生對話,你有何感想?
小學科學課上,老師在介紹木星時,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顆衛星。突然,有個學生否定了老師的說法:"不,老師,應該是15顆。"另一位學生馬上補充:"不,是16顆。"老師親切地問第一位學生,"你怎麼知道是15顆",學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讀物上看到的。"老師接著又問另一位學生,他回答,"最近一期雜志上說是16顆。"這位老師聽了,高興地對同學們說,"你們真了不起!課本上有些知識范圍確實陳舊過時了,老師也落後了。木星的衛星究竟有多少顆,課後我們再研究、核實,好嗎?"
C. 小學科學教育課到底要講些什麼內容
十分有價值,人復的世制界觀一般就是在上小學這個年齡段萌發出來的,而科學教育課又正是這方面的啟蒙
所以說
小學科學教育課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是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作為家長,不只要督促孩子學好課本知識,還要在適當的提升孩子對這一門課程的興趣
D. 小學科學課教學理念是什麼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於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永久基礎最必需的內容。這些內容需加強科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強調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使得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這種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並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則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網上找到的,或許不全。
E. 給小學生上科學課應該准備哪些內容
一、做到「三了解」。
1、了解大綱:了解大綱可以對整冊教材、整個單元直至每節課做一個綱目性的了解,這樣教師做好課前准備就多了一把入門的鑰匙。
粵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科學在我們身邊》,就是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的生活經驗為引領,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身邊的事物,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秘」。每節課、每個單元、整冊教材都是這樣,做到「胸中有大綱、腹中有教材」。
2、了解教材: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須建立在對教材全面理解把握上。俗話說「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要反復閱讀,細細品味,深刻挖掘教材內容,才能做到對教材的舉重若輕。
3、了解學生:學生是學習主體,了解學生特點可以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在一、二年級很少系統接觸科學,有的只是對科學現象的感性認識。學習科學就是要啟發學生天性的好奇心,這是科學學習的起點,把他們對花鳥蟲魚、日月星辰的好奇心轉化成強烈的求知慾和學習行為,只要教師給予充分的活動機會、運用直觀的教具,學生學好科學是不成問題的。
二、課堂上要有的放矢,給學生准備充分的有結構的材料
選擇有結構的材料供學生探究活動,是提高科學探究活動效率的前提。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這種材料的組合,既要揭示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體現教材的科學性,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學生喜歡並有能力通過對材料的探索,形成完整形象,進而獲取對事物的正確認識。 在《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這課,我選擇了土豆、泡沫、木頭、橡皮泥、鐵塊、裝滿水的玻璃瓶六種典型的物體,它們放入水中有沉的,有浮的。而沉在水裡的物體要使它浮起來辦法更多了,選擇的這些典型的物體,有的可以藉助漂浮物,有的可以減輕它的重量,有的可以改變它的形狀,有的可以增加水的密度,當然有的也可以幾種方法並用。這些材料的選擇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注重了學科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迸發,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廣度,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學生利用這些典型的材料,依據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去實驗,在操作中驗證假設,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感受快樂,提高了課堂探究的效率。
F. 小學科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史上,其名稱經歷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識→自然常識→自然→科學的變化。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四個時期。
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能夠最有效地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如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中。
(6)小學科學學科教學內容擴展閱讀:
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
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
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
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
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
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
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農村地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緊密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目標應定位於使培養的人能夠全面發展,適應當地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這樣的基本點上。它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⑴地方(社區)的歷史、地理、經濟、人文、自然、資源、環境等;
⑵教育部規定的、但尚未進入國家課程中的教育內容,如人口、國防、安全、法制、禁毒、環境、防震、職業指導、青春期教育等;
⑶農職業技術或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包括在農村中學實施的綠色證書課程;
⑷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實用知識、技能的內容;
⑸根據統編教材改編、補充、整理的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或教學參考資料,等等。
不同內容可按不同層次,分別由地方和學校來組織開發,如凡是帶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內容,可由各級地方組織開發地方課程。而地方特色非常明顯的教育內容,則由學校根據本校實際組織開發學校課程。這些課程可以編寫教材(包括活頁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而以課程大綱或綱要的形式體現,或只作為教師教學時的參考資料。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校長、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實施者。因此,其教育觀念應不斷更新,在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提高對地方、學校課程的認識,研究和探索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G. 小學科學教育學科課程體系包括哪兩類課程
小學科學有著極其豐富多彩的需要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作和資源呈現工作的內容,將信息技術用於教學,不僅是科學學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學生有效的科學學習的需要,更是為為教師提高自己教學水平和能力的需要。
H. 小學科學教師考試考些什麼內容呀
考小學復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制的部分內容,然後還有小學科學教材的知識。以及初中生物化學物理地理的知識。當然還有考一門公共課程,就是教育理論綜合了。
小學科學教師招聘,如果是公辦學校有編制的事業單位招聘,要考《綜合基礎知識》《教育教學知識》和《科學學科專業知識》的內容,其中科學學科的知識內容的出題范圍是小學階段全部科學課本的內容。
(8)小學科學學科教學內容擴展閱讀
小學科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通過教學可使學生獲得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發展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同時,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總結概括能力等。從小培養這些能力,就是培養學生聰明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將來無論做什麼都會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作為。
I. 小學科學課程包括哪些方面
新科學課程標准主要內容:
1、科學課程內容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
2、課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公平的學習機會。
2.倡導探究式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3.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部發布通知指出,2017年9月起,全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也就是說,從2017年9月份開始,小學一年級就要開設科學課了。
通知要求小學一年級要單獨開設科學課,每周安排不小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同時發布。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最關鍵的要素是科技人才,而科學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徑。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通知》,這是自2001年頒布《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16年後,正式發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通知》的要求,今後的小學科學教育將有哪些變化呢?
變化之一: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保障一二年級學生每周至少一課時,三至六年級的科學課學時保持不變。這不僅對於從小激發和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與國際上K-12(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科學教育的主流一致。許多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就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
也就是說,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每周都將上至少一節科學課。同時,小學階段科學課時總量的增加也意味著課程內容的擴充,具體變化和效果還有待新版課程標准深入實施後一探究竟。
變化之二:科學教學實施方面注重實驗教學和實踐探究過程,單獨強調了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基於科學教育研究專家諾曼·萊德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正的科學探究一定是從問題開始,探究過程以要解決的問題為主線開展。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樂於發問、善於發問、提出可通過探究來回答的科學問題。單獨強調問題意識,注重實踐探究過程,這些對於提升兒童的科學探究能力將起到重要作用。
變化之三: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實驗室建設等需要。小學科學教師的師資問題是困擾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瓶頸,不少地區都面臨小學科學教師缺乏理科背景和職業發展受限的問題。而課程內容的擴充和實踐探究的強化很可能為一線小學科學教師帶來新的挑戰。
《通知》中指出要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對於加強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也是新的課程標准順利推進實施的重要保障。這意味著,今後越來越多的孩子有專業的科學教師,而加大經費投入將能夠保證滿足孩子們開展科學實驗的需要。
應該說,《通知》對小學科學課程設置、內容、教學實施及師資環境都做了明確的要求,必將引發小學科學教育的一系列變化。我們拭目以待,小學科學教育開啟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