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育科研課題的基本類型有哪些
課題從不同角度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按研究功能劃分,可以分為理論性研究內課題,應用性研究課題和容開發性研究課題。理論性研究課題指以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形成或發展教育科學理論為目的而進行的研究課題。
拓展資料:
教育科研課題級別的劃分,一是規劃課題,一般分為國家、省、市、區(縣)級課題,有正規的課題編號,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管理。二是各級教育學會及協會課題。三是其他課題。另外還有子課題的試驗基地,合作單位等。
也就是說學校教師所研究的課題,一般也是由這些課題管理行政部門組織的。這些課題一般都是需要向上級申報,審核通過才可立項。常見的是國家級課題、省級課題、市級課題。其中,課題級別越高,對職稱的作用更高,其他獎勵越豐厚。另外,課題往往不是一個人來完成的,需要建立課題組,這也是撰寫課題申報書的關鍵。
課題網路
『貳』 麻煩給我幾個小學課題研究的題目
1、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的有效性研究
2、小學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3、學校教育向家庭教育輻射的實踐與研究
4、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藝體特長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研究
6、小學語文、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7、小學課堂練習設計的研究
8、在小學數學、科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
9、特殊學生過錯行為矯正研究
10、提高後進生計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11、小學德育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12、教輔資料有效利用研究
13、提高小學生英語聽力的策略的研究
14、班級精神文化構建策略研究
15、課堂教學效應的研究
16、課堂教學如何開展對話
17、通過學生自寫評語以提高寫作能力的研究
18、如何管理班級活躍分子
19、從讀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20、不同類群學生的心理分析
21、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錯別字的研究
22、運用試卷分析策略提高學困生學習實效的探索研究
23、小學低段數學如何有效運用學具的研究
24、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
25、學生座位調換的研究
26、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板書的功效性研究
27、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的研究
28、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的技巧研究
29、多給表現機會培養後進生自信心的實踐研究
30、提高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預習能力的方法
31、學生課堂發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32、提高學生作文自改水平的策略研究
33、課堂中有效利用學生錯誤資源的研究
34、新課導入方法的研究
35、學生「數學日記」操作策略研究
36、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培養的實踐研究
37、小練筆在課堂上生成的效果研究
38、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39、學生錯題集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業的研究
40、流動書吧對學生發展作用的研究
41、提高小學生預習效率的途徑的研究
42、農村留守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
43、課堂懸念設置的研究
44、提高教師課堂評價有效性之研究
45、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研究
46、「課本劇」的編演在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
47、教師在課堂中即時評價的行為研究
48、教師的行為表現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與實踐
49、身邊教育教學資源利用的研究與實踐 最好找幾個適合自己的作參考。參考前同事或朋友要些資料,如學生的生活條件、教學體制、思想認識等,對學生的情緒、性格與情感要多接觸,多感受。
『叄』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小課題有哪些可以研究
「小學英語情趣的課堂教學」是指從學生的現狀與學校實際出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在課堂中選擇、調整、補充更符合學生實際的題材,注重知識學習與生活積累的聯系,開拓其趣味性,使其兒童化、生活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引導學生主動實踐,樂於參與,敢於開口,積極合作,主動請教。將英語教學從應試化、程式化向交際化、生活化轉變,體現英語交流信息、表達情感的功能。
『肆』 適合小學生研究的課題
其實不難發現這類的課題有很多,可以從課堂教學管理、教學技巧的認知等等方面著手,關於課題研究上的創作問題可以來億百出版網看看。
『伍』 求一份關於電教化教學的調查問卷
運用電教化教學手段優化語文課堂
愉快教學是愉快教育的一個主要內容。愉快教學是要創設一種愉悅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一種愉快的易於接受的學習氣氛中。只有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生才會更自覺、更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心境愉快就會學得更好。實踐中,我們從愉快教育的四要素「愛、美、愉快、創造」方面探索了電化教學與愉快教學的結合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渲染氣氛,撥動愛的心弦
愉快教育是一種滲透著愛的教育,而課堂教學中的這種愛是通過師生情感的交流達到的。教師運用電教手段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更好地發揮了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加了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和時間。而形象、直觀的電教媒體為學生創造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加上教師激勵性的評價更能引起師生感情上的共鳴。
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開始使用投影儀映出周總理的遺像;同時,教師用哀痛低沉的語調對學生說:「1976年1月8日凌晨,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傳來,億萬人民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學生凝視周總理遺像,聽著老師舒緩沉痛的話語,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和配樂朗誦錄音;那黑色的輓聯,那白色的花環,那陰沉寒冷的天氣,那緩緩而行的車隊,那滿面淚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悲痛之情。形象直觀的電教手段,教師動情的教學,使孩子們個個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這位教師對電教手段的選擇運用,貫徹在從設計到應用的整個過程。當教師在課堂上准確、恰當地展示電教媒體時,其高尚的敬業精神和真摯的愛無疑會對學生產生感染,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愛、對領袖對師長對同輩的愛、對集體、人民和祖國的愛。愛的真諦是愛人。被愛只是一個起點,它需要擴展。有效地運用電教手段撥動了學生「愛」的心弦,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愛」而且也學會了「愛」,即施愛於人。一個人能施愛才能顯出人格的內涵意義,才能顯出生活的充實,也只有在被愛和施愛中,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顯現。
二、創設意境,領略「美」的境界
愛美、求美是兒童的基本心理需要。美育是愉快教學四要素之一,而電化教學可以藝術地表現教學內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將諸多美的因素滲透到電化教學中去,使學生在一個和諧的、充滿美感的教學環境中既獲得知識,又陶冶情操。
如教《繁星》一課,將雪白的天花板作為幕布,隨意調節投影焦距,讓懸掛在「天空」上的星星時明時暗,不時閃爍。學生頭靠桌子上,向上仰望,眼前出現了半明半暗的星空、無數眨眼的星星,還有飛舞的流螢, 閃爍的航標燈……教師隨時稍稍移動畫面,讓學生產生船在移動、星也在動的感覺。與此同時,播放一段優美的夏夜圓舞曲,在視覺、聽覺交織的立體空間里學生不僅領略到了一個柔和、靜寂、夢幻般的海上之夜的形象美,也從文章的意境中體會到了語言美。
兒童如能沐浴在美的環境中,他們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悅。小學語文教材是裝滿美的寶庫,如何引導學生進入寶庫去感受美、創造美,電教有其優越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電教媒體不僅可以把課文教材中的各種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等)直觀地再現出來,而且往往比課文的描述更鮮明更強烈更集中,加上電化教學特有的構圖美、色彩美、音樂美等因素,不僅可以使學生辨別出客觀事物的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同時也使他們對美的事物產生學習、領會、把握的興趣,同時也陶冶了他們的審美情操。
三、視聽並茂,趣化教學氛圍
興趣是兒童認知的需要,也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是否貫徹愉快教學的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講愉快教學就是興趣教學。電化教學根據自身聲象並茂、視聽結合的特點,以直觀、形象的圖像、艷麗的色彩、逼真的音響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保持著興奮的情緒。
一位教師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先讓學生閉目傾聽配有音樂的課文朗讀錄音,逼真、生動、優美的聲音,使學生彷彿來到了西沙群島,緊接著教師讓學生一邊看活動投影片上西沙群島的美景,一邊講解啟發。這樣,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戲的魚群、蠕動著的海參、披甲的龍蝦、美麗的珊瑚;海灘上各種好看的貝殼和巨大的海龜;生長著奇特樹木的海島和鷗鳥翩飛、嬉戲、孵卵、多種鳥蛋堆放於鳥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現在兒童的面前。加上教師適時適度地點撥,教學始終抓住了學生的心靈,使它們處於情緒愉悅的狀態之中,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活動,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我們說電化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拓寬視野,開發創造潛力
每個學生都可以而且應該發展創造力,並在創造活動中體味到成功的喜悅。教師通過教育使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創造性的活動,這是教育成功的標志。如果我們培養的孩子要能在將來成為跨世紀的四有新人,現在一定要讓孩子成為思維活躍敏捷、想像豐富、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電教媒體能激發學生大腦處於興奮狀態,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潛力的開發。
如:一位教師教《驚弓之鳥》一課,學生對更贏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來感到不理解。於是這位教師設計了一幅抽拉活動片,並錄制了拉弓聲和大雁嘶鳴聲。教學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後,演示投影片並播出配音,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學生對雁落的情況進行了合情合理的創造性推測,得出:更贏聽到大雁叫聲悲慘,判斷這是一隻受傷的大雁;於是就拉弓振聲,受傷的大雁聽到拉弓聲後振翅速飛,傷口裂開後摔落在地上。通過聲像並茂的電教演示難點突破了。電化教學煥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使他們領略到了一種最高層次的愉快——創造的愉快。
電教媒體介入教學中,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幫助教師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美感、興趣與創造力。實踐證明,電化教學確實是實施愉快教學的有效途徑。
『陸』 小學教育教學有哪些課題可研究
學生好習慣培養和德育培養
『柒』 小學數學教師要研究的課題有哪些
所謂「課題」,就是研究和討論的話題。再者,所謂「課題」,就是研究性思維的中心概念。我更欣賞的一種解讀是:課題就是一個以問題為指向,積聚眾人智慧,產生思維火花的研究平台。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選題參考
1、有效運用學生的學習起點實踐研究
研究內容:什麼是學生的學習起點,在數學教學中學習起點有哪些不同的類型研究,如何尋找與有效運用學生的學習起點研究。
2、關注數學習困難生的實踐研究
研究內容:對數學概念掌握、計算技能或或問題解決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學生的個案研究,如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研究,關於「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3、小學數學課前基礎調查的作業設計研究
4、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優化研究。
5、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一般策略與關鍵因素的研究 研究內容:問題解決教學的一般策略與關鍵因素
6、關於「算」、「用」結合教學策略的研究 研究內容:練習課的設計策略,練習題的開發與運用,關於應用題教學中數量關系教學的研究。
7、關於數學教學中動手實踐有效性的研究
8、關於數學欣賞課的研究
9、關於新課程背景下口算教學的研究
『捌』 淺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應用電化教育手段
: 隨著現代科學技復術的發展,計算制機已進入教育領域,並得到迅速的發展。在當今各種教育手段競相發展的時代,電化教育手段以其特殊的功能和優越性正在受到越來越普遍的關注和重視。努力改革傳統教法,探索電化教育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最優化組合的規律和途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利用電化教學,改變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衷,能較大程度地解決學生的認知問題。近年來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電化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智力,優化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具體做法是:
『玖』 如何讓現代化教學手段走進小學課堂方案
如何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多方面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作者(來源):撰寫:葉淑賢,上傳:劉素芳
高明區荷城街道西安實驗小學英語科組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我校是一所城鄉結合的小學,學生現有1422人,共有27個教學班。學生生源復雜,有來自農村的、城區的、還有一些是外來工子女。他們的學習環境、家庭環境、學習方法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同時由於英語的學科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樣導致我校的學生的英語成績很不均衡。同時,隨著所學語言知識的增多,內容的加深,尤其是詞彙量的持續增加,相當一部分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學生因學習滯後而產生厭學、怕學情緒,從而導致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求知情趣淡化,主動性弱化,學習能力退化,從而直接影響學生能力素質和英語知識水平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英語教師所面臨的共同課題。
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小學生學習英語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小學英語教師都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激趣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通過游戲、表演、唱歌等形式激發學生興趣。2.通過事物、動作等直觀手段激發學生興趣。3.通過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4、通過創造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等。這些激趣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初學英語者的興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教學過程部分提出:教師應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科研興教的大氛圍帶動下,我們充分認識到課題研究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在教研中,我們感到必須探索一種新的現代化的教學形式,才有利於小學英語教學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提出了《如何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多方面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課題研究。
(二)課題提出的意義:
1.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優勢:
(1)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筆」的原有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一節課有多個興奮點;還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勢互補;多媒體教學新穎活潑的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於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結構。
(2)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生已有的知識是創造力發展的材料和工具,多媒體和網路提供的大量信息有利於學生積累知識,從而為他們創造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3)多媒體電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為醫治中國學生「啞巴英語」這一通病的良葯。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強大功能,學生們不僅可以和多媒體電腦設置的虛擬人物對話,還能依據電腦的評判(包括語音、詞法、句法甚至習慣用語)修正自身的錯誤,這對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無疑是十分有益的。課件中的跟讀、模仿、問答練習、角色扮演等互動式訓練,也有利於學生認知發展和思維訓練。
(4)多媒體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優勢可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更多了,有利於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課堂容量的大大擴充,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英語教學要求突出口語交際功能,讓學生多學多練。但課堂時間有限,容易出現課堂教學容量不大的缺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輔助教學則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從期望得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認真篩選,事先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使教學節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因此就能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壓縮出時間來進行大量的口語練習,使學生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時間。
(5)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擴大課堂容量。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把知識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時間,增加了課堂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把所有的資料進行鏈接,極大地方便了教學。
(6)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通過網路資源學習,可以彌補課堂的不足,拓展學生訓練的空間,發展學生的能力。
2.開展此課題研究的意義:
(1)本課題研究主要是在實踐層面探索,可以幫助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探尋更好的途徑,使現代化教育手段能更好地應用於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同時,提高教師教育的技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2)本課題研究可以很好地理論聯系實際,豐富理論研究,為理論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課題界定與假設
(一) 課題界定:
1.現代化教育手段:指充分利用現代視聽工具和信息傳播工具進行教育和教學,擴大教學范圍,提高教學效率。
2.多媒體技術:它集幻燈、錄音、電視、電影、計算機等多種現代化手段於一體,可以對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色彩等多種信息進行優化組合,把靜止的文字、符號變為動態的圖形、圖像,使教學內容立體化。它寓教育教學於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的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交替進行。
(二)課題假設:如果我們開展此課題研究,通過現代化教育手段集成在一起的信息能同時作用於學生的多種感觀,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提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信息量;能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縮短了信息在大腦中從抽象到具體的轉換過程;使小學生身臨其境,高度參與,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實現學與教的互動;可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英語課程標准》明確地指出: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和語言運用。英語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學生學起來往往覺得枯燥。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好動、好奇、好勝的特徵,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還要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案,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索,力求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想方設法以新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興趣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喚起他們的注意,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而現代化教育手段恰恰為此而提供了優化的手段。因為在英語課堂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可以高效率地促進英語課實現培養英語語言能力的目標,是優化英語課教學的重要途徑。
(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兒童富有好奇心,他們對一種語言的學習往往產生強烈濃厚的興趣,因此,在剛剛開設英語的班級同學們對英語都充滿了好奇,心情既興奮又激動,課後對於第一節課上出現的詞句也會經常性的模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學生唯唯諾諾,不喜歡舉手發言了;還有一些學生生性好動,十分愛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學習的動力,學習目的性不明確,上課不能專心聽講,對教師的提問無動於衷,似乎與自己不沾邊,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教師追一追,催一催,他們就動一動,勉強應付,被動對待。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逼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願望。」可見,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來源。當學生對某項知識真正發生興趣時,他將會千方百計調動自己的潛在智能,積極主動地去獲取,它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和學習的情趣,是發展智力必要的條件。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學生的注意力較易分散,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教學利用各種教具、學具、投影、電影、攝像、錄音等媒體,集聲、光、形、色於一體,能夠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能使之轉化為學習的激情。
(三)國務委員陳至立說過:「21世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的影響。為了爭取在新世紀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我們必須加快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努力實現教育現代化。」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其大信息量、鮮艷的色彩、精美的動畫、圖像和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等獨特優勢,使課堂教學改革成為可能。教育部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指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的學科中。」在此思想的指引下,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悄然走進小學英語課堂,這無疑給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如何利用電視、電影、錄象、錄音等電教設備重現實際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研究在小學英語教學課堂中如何設計、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堂教學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陣地,如何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現代化,我們該如何設計呢?又該如何組織和實施呢?這將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三)英語課堂教學現代化的效果評價與調整策略。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任何一種教學,最終要反映到教學效果上來,按照教學目標,你是否達到?學生興趣如何?我們都要有一個好的效果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找出缺點和不足。
(四)如何指導學生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學習,為學習服務。
五、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課題實驗,希望達到以下目標:
(一)通過研究,探索如何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英語教學變得生動、豐富,使課堂變得有趣、活潑,使學生不僅善學、樂學,而且學有成效,學以致用,培養一大批樂學、會學的小學生,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促使兒童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提高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英語運用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扎實的知識和情感基礎。
(二)通過研究,切實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益,走進新課程,適應素質教育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如何把較復雜的教學內容寓於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不知不覺地主動學習,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加工,加以內化,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開創英語課堂活動的新模式。
(三)通過研究,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通過研究,讓教師學習課件的設計、開發,學習計算機的網路知識,學習教學音像的製作,例如英語聽力材料,故事CD,歌曲CD等,以更好地為幫助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創設生動、科學的學習情境與知識背景等課題研究服務,也為師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四)通過研究,實行英語課題與其他學科整合,把現代化教育手段引入到其他學科中。教師能開發有效的教學CAI,發揮校園網的功能,做到資源共享。
(五)通過研究,培養學生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輔助學習,收集學習材料。
六、課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課題研究對象為一到六年級,每級抽取兩個班(家庭擁有電腦或會使用電腦的學生比率較高的班級)來進行實驗,一共10個班,研究對象總計679人,男生 374人,女生305 人。為什麼沒有全部班級參與實驗,主要是為了便於將實驗班級和同質的非實驗班級進行研究效果的對比。
(二)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所謂行動研究法,就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創造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行動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途徑,起源於美國。所謂行動研究,其特點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前兩步是實踐階段,與正常工作任務一致,後兩步是反思階段,對實踐的結果進行觀測,看任務完成得如何,然後尋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對策,以便指導下一階段的實踐。根據行動研究法的「問題——計劃——行動——反思(問題)」的基本程序周而復始地對教學實踐進行觀測和改進。在此課題研究中,我們主要是研究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並且研究在課堂中該課件的運用效果和操作可行性,然後進行反思、改進。因此,我們採用行動研究法,讓實驗者把研究和實踐結成一體,通過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2.案例研究法。包括:(1)學生案例——在每個實驗班選取上中下三層次各三位學生建立研究檔案,記錄他們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變化和發生的典型實踐,例如學生成績的前後對比,應用現代教育手段收集學習材料,製作英語電腦小報,美化校園,參加各類的英語競賽活動的情況等。(2)教學案例——每階段教師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教學案例等。(3)課件案例——在每個研究專題中選取一些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有待解決的教學課件進行研究、分析,尋找解決的辦法,不斷反思、改進,同時選取一些優秀教學課件進行推廣使用,達到資源共享。
3.觀察法。
採用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研究。如在實驗前、中、後期通過問卷調查,分析、比較學生對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態度,學生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學習的情況,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表現,態度來調整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與操作。
(三)效果檢測
1.問卷調查。在課題研究的開題啟動階段,我們採用問卷的形式對實驗學生對英語的興趣狀況、學生對教學課堂中多媒體課件的興趣進行調查、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教師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確立了課題研究的初始數據。因此,課題組在課題研究前、後兩個階段分別以交談以及問卷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調查,用以檢驗課題的研究效果。(見附表1-8)
2.實行縱向和橫向對比。縱向對比:通過合理設計的前測、中測、後測的學科學習卷進行前後效果對比。橫向對比:通過校內外全級以上學生參加各類測驗、競賽等成績對比,通過實驗班與非實驗班的對比。
七、課題研究周期
本課題的研究周期為兩年(2003年7月——2005年7月),主要為以下階段:
(一)准備階段(2003年7月——12月):
課題組學習相關理論、選定課題申報,進行開題論證即論證課題研究的價值意義以及課題研究所起的促進作用。進行課題人員的培訓。工作重點及具體安排如下:
1.撰寫課題行動方案:2003年7月——8月 執筆人:葉淑賢
2.課題論證:2003年8月——2003年9月 (全體課題組成員參加)
3.課題組成員培訓:2003年9月——12月,採取講座與交流的方式進行培訓。
(1)學習相關的現代教育手段的理論知識。(負責人:葉淑賢)
(2)教師學習多媒體課件製作的技能。(負責人:魏小玲)
(3)教師學習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聽力材料,如錄音帶的製作,自然英語語音軟體的使用。(負責人:劉素芳)
(4)教師學習上網的技巧和登陸K12平台的技巧。(負責人:魏小玲)
(5)教師學習製作個人網頁的技巧。(負責人:魏小玲)
(6)組織教師外出參加相關的學習培訓和課例觀摩。(負責人:葉淑賢)
4.實驗前印發相關的問卷調查(表1--表10,見附件)(負責人:李華玲、關惠群)
學生英語學情調研:
在實驗前、後對實驗學生進行學習英語的興趣、上網條件、上網內容、對課堂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態度等進行調查。通過發放調查表方式,輔以部分走訪、座談等方式對實驗學生的上網情況做詳盡的了解和分析,為課題實驗班的建立與整合提供科學的依據。本環節將於2003年9月底提交總課題組一份《實驗前學生學情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