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科學教學方面的論文

小學科學教學方面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31 15:16:09

1. 怎樣寫好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一、當前小學科學論文,大家最關注什麼1.從關注的內容看,分為六大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學生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資源開發和教材。其中:課堂教學22篇(教學目標2、教學方法4、教學過程11、教學評價2、環境創設 2 、課型研究1 );課外活動2篇(自編1、教材延伸1);學生學習與評價 8 (後進生1、學習方法1、價值觀1、證據意識2、觀察能力1、質疑能力1、前概念1、評價1);教師專業發展2篇(兼職教師學習1、學習途徑1);課程資源1;教材3(德育滲透、概念、學科整合)。課堂教學研究最為集中,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研究有11篇(交流、教學意外各2、記錄、數據收集與整理、教學現象、紀律、教師指導各1;教學環節或全過程2)。課堂教學研究對老師來說最為熟悉也最能寫出文章來。對教學的「有效性」探討是焦點,在題目中出現「有效「兩個字的就有7篇,佔18.5%。 2.從論文的形式看,分為理論探討型、實證研究型、經驗總結型三大類。(1)理論探討型主要從思辨的角度對某一現象或教學概念進行理性探討,可以包括什麼是該教學現象(概念)?為什麼會產生這一教學現象(概念)?這一教學現象(概念)的類型、價值等問題的理性思考。對教師來說,按照為什麼研究?它是什麼(內涵與外延)?我們該怎麼做?的思路撰寫教學論文,尤其應深入思考前兩個問題。40篇文章中,一等獎《小學科學教學中師生非邏輯性對答剖析》屬於該類型。(2)實證研究型論文是指研究者通過觀察、訪談、調查或實驗基礎上寫就的研究報告,具體包括調查報告、教學診斷和實驗報告三類。教學調查報告如:《建立科學探究差異研究共同體,改善後三分之一孩子的認知結構》;《蠟燭燃燒的條件—— 關注小學生對「燃燒概念」的相異構想》;《談學生養蠶上簇率不高的成因及對策》教學診斷如:《基於課堂後測的評課範式》;《基於數據收集的科學課型探討》;《小學生實驗數據作假現象探因及教學策略》等;這40篇文章嚴格地說,沒有實驗報告。(3)經驗總結型可分為:經驗總結型的論文包括教學策略、實踐反思、教學隨筆、個案分析等形式。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自身的某些教學行為有成功感,以大量的例證說明事理。例如:《讓「概念」為「探究」掌舵 ——對「科學概念教學」的認識與實踐》《科學課中促進師生有效交流的對策》、《小學生家庭實驗室項目實施問題與對策》、《小學科學學科「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再實踐與反思》;實踐反思是指教師從各種教學實踐中觀察或體驗到困惑,對其進行分析、並提出教學建議。《芻議小學科學課的有效記錄》;教學隨筆的文章一般比較短小、觀點鮮明、內容單一,往往根據某一具體事情引發出來的議論。(做個「無事生非」的老師);個案分析是指選擇某一典型教學對象作為研究重點,通過對其學習行為的研究,提出教學對策。如:《在推測與驗證的思維過程中建構科學概念》,《也談農村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當前,對於小學科學教學論文的基本情況來看,涉及的研究主題范圍比較廣,尤其是對學生學習的關注與科學課堂教學的深化研究成為亮點。但對學生科學學習的規律研究的興趣仍顯薄弱。論文的類型比較豐富,然而佔主體的仍是經驗總結類文章。 二、優秀教學論文的基本特點1.論文的選題針對小學科學教育的熱點問題,源於教學實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實。《小學生家庭實驗室項目實施問題與對策》——課外活動,做到人無我有。《讓科學教育插上德育之花 ——在科學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的嘗試》——德育滲透,人無我有;《建立科學探究差異研究共同體,改善後三分之一孩子的認知結構》——關注差生,做到人有我新。《《小學科學學科「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再實踐與反思》——學生評價,做到人新我實;2.論文的主要論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給人以啟發,少有「正確的廢話」。如《小學科學教學中師生非邏輯性對答剖析》;《讓「概念」為「探究」掌舵 ——對「科學概念教學」的認識與實踐》。《在推測與驗證的思維過程中建構科學概念》一文,如果能從個例的研究提升為一類,則能增加文章的分量,因為概括的水平越高,推廣就越有價值。3、論文的例證新穎,引證有說服力,論證有深度,研究成果或教學對策能指導實踐大多數優秀的論文具備這一點,特別是《基於後測的評課範式》值得大家一讀。三、論文撰寫的問題與建議:(一)選題與標題1.問題:(1)選題過大過寬,例如《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農村科學教育之我見》;(2)選題追風,如《把握總舵 和諧構建科學課堂》。人們常說,題好文一半,可見選題是至關重要的。2.建議:角度要小而新,小題大做。很多老師為選題犯愁,建議從以下幾個視角試試:從行動中選題:關注教師專業發展的教研經歷;對教學改進的策略:基於前概念的教學;最煩惱的問題:農村小學科學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課堂調控;最感興趣的問題,獲得成功的方法,你警覺的現象,震動你的新理念;從別人的研究成果中選題:例如材料設計、情境創設、評價研究從其他學科的研究選題中嫁接。翻閱年度獲獎論文的標題,各門學科的論文,凡是能獲獎的,都有某一個領域都有突破性的研究,如果這個領域其他學科研究成熟,而本學科還剛剛開始乃至空白,不凡就此研究展開。要定期查閱教學刊物,獲得理論和實踐的補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選沒有自己的實踐而東拼西湊的話題;不選自己不認同又不知所雲的話題、不選題太平常而一說就完的題;不選自己似懂非懂的題、不選理論性太強的題。3.標題:第一,在內容上,標題應准確反映研究的主題與范圍,《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對新課程實施中兼職科學教師培訓的一些思考》,這樣的主標題顯得很蹩腳。第二、在語言上,標題應注意准確、簡潔、完整。《「與思維同行」:小學科學有效探究的原點追尋——小學科學課堂「探究秀」的反思與糾正》這樣的副標題有點畫蛇添足;第三、在表達形式上,標題應注意新穎性、生動性。但不要弄巧成拙。如《讓「概念」為「探究」掌舵 ——對「科學概念教學」的認識與實踐》這樣的主標題就顯得生動而准確。(二)行文1.問題表徵:(1)概念界定不清,與標題不符 (2)分類標准不統一,面面俱到(3)引用不嚴謹,實踐性不夠(4)提出問題不做歸因分析,建議沒有針對性(5)有文學化傾向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撰寫論文是予以矯正。寫論文與一般文學文章不同,學術的嚴謹,需要理性思維的參與、需要實證精神,不要簡單用枚舉思維,僅羅列教學現象而無分析和歸因,文章就會顯得隨意、主觀臆斷。不要簡單地引用某某人的話,要有參考文獻,這樣會使文章看上去有深度。建議養成「五常」習慣:常閱讀、常收集資料、常反思、常整理與分析資料、常修改。

2. 論文:小學科學教學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模式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不管是先前的教育經歷還是工作後的科學教學實踐經歷,專都會在屬一定程度上培養他的科學素養。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和其他學科教師的素養有不同的一面。對於科學素養的理解,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觀點。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將科學素養概括為統一的科學概念和過程、作為探究的科學、科學學科內容、科學與技術、個人和社會視野的科學、科學的歷史和本質等內容。而研究者王素則認為科學素養包括四個核心要素即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關系的理解科學精神和態度運用科學技術解決日常生活及社會問題的能力等。邏輯實證主義的代表者之一,斯威特認為一位成功的理科教師應該是:「他知道自己所教學科… …讀了大量其他學科方面的書籍… … 知道如何教學 ……能夠流暢地表達 ……擅長操作… …精於邏輯,具有哲學家的氣質… … 熟悉科學史,能夠與一群孩子一起坐下來給他們講解關於天才科學家—如伽利略、牛頓、法拉第和達爾文的觀察和判斷誤差,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不僅如此,他還是個熱情洋溢的人,對自己獨立的工作滿懷信心。」[1]對科學素養的理解,影響著科學教師自身和科學教育的發展。

3. 怎樣寫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一、當前小學科學論文,大家最關注什麼
1.從關注的內容看,分為六大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學生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資源開發和教材。課堂教學研究最為集中,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研究有11篇(交流、教學意外各2、記錄、數據收集與整理、教學現象、紀律、教師指導各1;教學環節或全過程2)。課堂教學研究對老師來說最為熟悉也最能寫出文章來。
2.從論文的形式看,分為理論探討型、實證研究型、經驗總結型三大類。
(1)理論探討型主要從思辨的角度對某一現象或教學概念進行理性探討,可以包括什麼是該
(2)實證研究型論文是指研究訪談、調查或實驗基礎上寫就的研究報告
(3)經驗總結型可分為:經驗總結型的論文包括教學策略、實踐反思、教學隨筆、個案分析等形式。

二、優秀教學論文的基本特點
1.論文的選題針對小學科學教育的熱點問題,源於教學實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實。
《小學生家庭實驗室項目實施問題與對策》——課外活動,做到人無我有。
《讓科學教育插上德育之花 ——在科學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的嘗試》——德育滲透,人無我有;
《建立科學探究差異研究共同體,改善後三分之一孩子的認知結構》——關注差生,做到人有我新。
《《小學科學學科「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再實踐與反思》——學生評價,做到人新我實;
2.論文的主要論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給人以啟發,少有「正確的廢話」。
3、論文的例證新穎,引證有說服力,論證有深度,研究成果或教學對策能指導實踐
三、論文撰寫的問題與建議:
(一)選題與標題
1.問題:(1)選題過大過寬,例如《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農村科學教育之我見》;(2)選題追風,如《把握總舵 和諧構建科學課堂》。人們常說,題好文一半,可見選題是至關重要的。
2.建議:角度要小而新,小題大做。很多老師為選題犯愁,
3.標題:第一,在內容上,標題應准確反映研究的主題與范圍,《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展——對新課程實施中兼職科學教師培訓的一些思考》,這樣的主標題顯得很蹩腳。第二、在語言上,標題應注意准確、簡潔、完整。《「與思維同行」:小學科學有效探究的原點追尋——小學科學課堂「探究秀」的反思與糾正》這樣的副標題
(二)行文
1.問題表徵:(1)概念界定不清,與標題不符
(2)分類標准不統一,面面俱到
(3)引用不嚴謹,實踐性不夠
(4)提出問題不做歸因分析,建議沒有針對性
(5)有文學化傾向

4. 急求~!!小學科學教育的論文

我給你一些思路,剩下的你自己完成。
1.科學教育的前景
2.小學開展科學教育的必要版性
3.成為科學教育教師的權重要性
4.如何開展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專業相對於文科(語文英語)或者理科(數學)確實有些不好說。定位介於物理化學生物學科之間然後又學的不深。不過好好乾。

5. 我眼中的小學科學教育怎樣寫成論文

立志誠信發表論文
我眼中的小學科學教育怎樣寫成論文
對這個不難的1

6. 給我一個小學科學學科論文題目

自然科學:靜電的學習和觀察

7. 急求一篇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葉公好龍

8. 急需關於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的論文。

【內容提要】:探究源於問題,有問題才會引發探究的興趣和深入。如何讓學生了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順利地完成探究活動,並使探究充實有效,是一線科學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更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重要過程和方法。

【關鍵詞】:探究學習 提出問題 有效教學

科學探究學習中,問題是探究的起點,更是貫徹整個探究活動的主線。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只有產生了問題才會去試圖解決問題,為解決問題而建立假設進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收集有關證據用來檢驗假設,因此如何使學生產生有價值的問題,並且在有限的時間里展開有效的探究,是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傳統的教學中,一般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在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思維方面有獨到的一面,但是它最大的不足是忽視了學生的主觀的動性和創新意識的開發和培養,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的主動發現問題、產生問題並提出問題。

一、在觀察中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
兒童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慾望是科學探究的問題 「葯引」,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面對一些新鮮的事物,學生總會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來。可是,如果教師在科學教學開始就讓學生直接提出問題,這樣學生會由於缺乏對認知對象的充分感知和細致的觀察,他們提出的問題會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並且渴望得到終極的直接的答案,這種做法將是影響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與科學課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相違背。所以要想學生們主產生問題就必須注重觀察——有觀察對象、觀察目的、觀察要求等。
問題的產生源於對自然現象、生活現象的觀察,在觀察中才能獲得對認知對象充分的感知,才容易形成明確、具體的問題。學生由於細致觀察,而獲得了大量感性認識,對觀察到的現象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作出合理的解釋,當解釋不了時,問題就產生了。由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問題就會集中而明確,充分突出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
我們在進行有結構材料的探究活動教學時,總是採用這種教學過程:先進觀察方法的指導,然後進行觀察記錄,並提出自己的問題,它是有一定的引導性和暗示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學生通過對結構材料的觀察所以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在《認識常見的岩石》一課是,我把一塊大石頭放在桌上展示讓學生觀察,學生觀察後提出的問題有:這塊岩石從哪兒搬來?岩石有哪些特點?岩石有哪些種類?岩石有什麼用途……基於親身的感知,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明確的現實性和科學性,而對這些問題,我讓學生思考:哪些問題比較適合我們在課堂內解決?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篩選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會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使課堂教學緊湊而有效。

二、在矛盾沖突中促使學生產生問題
當現實與已有的認識、經驗發生沖突時就會產生矛盾。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製造這種矛盾、利用這種矛盾,更要突顯這種矛盾,促使學生產生問題,從而建立探究的目標和方向。
在突顯矛盾前,首先要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已有的認識、經驗,然後就針對性地選擇事例或現象,列舉常見現象按常規容易出現錯誤或意外的結果。
如要求學生對 「加穿衣服讓我們熱起來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後,怎樣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假設衣服能給我們增加熱量,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思維論證——那麼衣櫃里掛滿衣服,為什麼衣櫃的溫度不會上升?這與假設的結果不一致,也就是假設不能成立,這矛盾的基礎進而提出要證明衣服能否給身體帶來熱,我們應該設計一個什麼樣的實驗來進行觀測呢?這種通過思維論證,又通過實驗驗證,學生深切體會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不斷產生新問題,這些新問題能促使他們主動思考、主動探究,這不正是我們科學課所追求的目標嗎?
「問題——解釋——思維論證——實驗驗證——產生新的問題……」這樣一個連續的探究過程,對學生學會從正反兩方面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探究、驗證,養成科學學習的方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三、在探究過程中促使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
科學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無止境的探究過程。杜威說:「知識決不是固定的、永恆不變的,它是作為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它始終有待再考察、再檢驗、再證實、如同人們始終會遇到新的不明確的困難情況一樣。」
在《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中,在這之前教學內容安排的都是在關注物體本身上,學生也很少會關注到液體的性質。在第一個活動中——同一個馬鈴薯在不同液體的不同狀況的現象出現時,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提上來了,很自然就會提到液體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變化,這與前面所學的有關物體沉浮的知識聯系起來了,展開液體對物體沉浮的影響的探究。這樣前一個探究結果很自然的就延伸到下一個問題了。
液體對物體沉浮的影響雖然早有定論,但今天是學生直接探究活動中自己發現並提出的,他們雖然不是科學家可他們確確實實直接在搞「科學」,這難道不正是我們科學課教師所追求嗎?在探究學習中讓學生發現問題,並主動提出問題,從而養成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古人雲:「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做學問的開始,是吸取知識的動力。在科學探究學習中,發現總是是思維論證和假設的基礎,是科學探究的前提。
「學貴有思,思起於疑」問題是探究的起點,也是探究的核心,在科學教學熾,要注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使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會提問題,敢提問題,善提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書目: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
2、張紅霞 《科學究竟是什麼》
3、韋 鈺 《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教學方面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