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歷史故事

小學語文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5 18:56:59

小學語文課文中以歷史為題材的課文有哪些

東施效顰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翻譯:
西施心口痛,皺著眉頭從街上走回去。同村的一個丑婦人東施看見西施這個樣子,覺得很美,回去時也捂著胸口,皺眉蹙額,從街上走過。村裡的富人看見她這副模樣,都緊閉著大門不願意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 這個丑婦看到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明白西施皺眉的樣子為什麼美。
【典故】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言談微笑,樣樣都惹人喜愛。西施稍用淡妝,身著衣服樸素,但是不管走到哪裡,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她實在太美了,沒有人不驚嘆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著她。 鄉下有一個醜女人,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么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可用扭捏作態一詞形容。結果,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子和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裡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這個醜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麼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
成語出處
①《莊子·天運》里說: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②《紅樓夢》第三十回:「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
【讀 音】dōng shī xiào pín 【釋 義】效:效仿;顰(步+頁+卑):同矉,皺眉頭。東施:越國的醜女。 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 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壞。 【用 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邯鄲學步、照貓畫虎、亦步亦趨。
注釋:
西施:生卒年不詳。姓施,越國薴羅人(今浙江暨南)人。初由范蠡把她獻給越王勾踐,繼又獻給吳王夫 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有傳說「陶朱公」范蠡後來帶著西施離開越國宮廷經商。 東施:越國的醜女。 西施:越國的美女。 美之:認為她的樣子很美。 顰:皺眉。 歸:返回。 去:躲開,避開。 里:鄉里。 之:的。 堅:緊緊的。 挈:帶領。 彼:這個。 效:模仿。 病:毛病。 病心:心口疼。
文章賞析 :
文中運用誇張手法的句子是: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道理
不能盲目地去模仿,如果一味地模仿別人的話,可能會適得其反。
啟示
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客觀條件。如果一味的模仿,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楚王好細腰
概述
典故總是起源於一個原始故事。當原始故事眾所周知以後,一個簡單的短語即能引起人們對整個故事的回憶。這個短語用於寫作或對話,就是典故。
典故
「楚王好細腰」一事記載在眾多古籍中。其中,《戰國策》和《墨子》的描述得比較詳細,比較像一個原始的故事。 《戰國策》楚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篇記錄了楚威王和大臣莫敖子華的一段對話。威王聽了莫敖子華對過去五位楚國名臣光輝事跡的介紹,羨慕不已,慨嘆道,「當今人材斷層,那裡能找得到這樣的傑出人物呢」。 於是莫敖子華講了如下的故事:「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要,楚士約食,馮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惡,就而不避。章聞之,其君好發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翻釋成白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從前,先帝楚靈王喜歡他的臣子有纖細的腰身,楚國的士大夫們為了細腰,大家每天都只吃一頓飯,因此,餓得頭昏眼花,站都站不起來。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來,非要扶著牆壁不可,坐在馬車上的人要站起來,一定要借力於車軾。誰都想吃美味的食物,但人們都忍住了不吃,為了腰身纖細,即使餓死了也心甘情願。莫敖子華接著發揮道,臣子們總是希望得到君王的青睞的,如果大王真心誠意喜歡賢人,引導大家都爭當賢人,楚國不難再岀現像五位前賢一樣的能臣。 《墨子》兼愛(中)篇講了相同的故事,但另有 「晉文公好惡衣」和 「越王好勇士」兩個故事,強調說明同樣的道理: 「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踐好士之勇,教訓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 翻譯成白話就是: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這身打扮)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收著氣然後才繫上腰帶,扶著牆然後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飢瘦得)面有深黑之色。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從前越王句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里。」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後),打亂了隊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 在其他古籍中,「楚王好細腰」的陳述明顯地濃縮自《威王》篇或《兼愛》篇。如《韓非子》二柄篇的 「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晏子春秋》外篇(上)的 「越王好勇,其民輕死。楚靈王好細腰,其朝多餓死人」,《尹文子》大道篇(上)的 「昔齊桓好衣紫,闔境不鬻異采。楚庄愛細腰,一國皆有飢色」,和《管子》七臣七主篇的 「夫楚王好細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都類同於《兼愛》篇。已經不再敘述 「楚王好細腰」故事的細節,而是一句話輕輕帶過,不愁讀者不能理解。可見在寫作這些章節時,這個故事已經家喻戶曉,無須多費筆墨,就是說,這個故事已經成為人人皆知的典故。 在《威王》篇,我們見到 「楚士約食」,而在《兼愛》篇里,則是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都明白點出一個 「士」字。今天 「士」字男女通用,既可以說「男士」,也可以說「女士」。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士是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一個男性群體的專用稱呼,女人沒有資格稱士。閻步克先生考據了 「士」字的字形、詞義源流,指出:「士-男人之大號」也。顧頡剛先生則更加詳細地說明了士的定義,「吾國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為低級之貴族,居於國中(即都城中),有統馭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因此,楚王所好的肯定是弟弟的細腰無疑。這里要指出的是,在《荀子》和《尹文子》中,把好細腰的楚王寫成為楚莊王。遍查古籍,沒有庄王有此嗜好的其它依據。下面本文要引經據典,說明楚靈王有同性戀傾向,起碼是個雙性戀者,喜愛男士的細腰是由他的性取向所決定的。此 「庄」字應為 「靈」字之誤。 和其他沒有性內涵的典故不同,「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在其演變定型過程中,出現了獨特的性取向異化現象。在《晏子春秋》、《韓非子》、《尹文子》和《荀子》的短語中,「士」這個專指男性的關鍵字消失了,即細腰的主體中性化了。往後的演變是進一步女性化。這是在異性戀占絕對優勢的社會環境中一個很有趣的文化現象。「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最早出自東漢初期名將馬援的長子馬廖。公元77年,即典故的主角楚靈王死後第六百零六年,馬廖在《上長樂宮以勸成德政疏》里,比喻當權者的愛好引導時尚潮流時,使用了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的句子。他的《疏》被收入東漢范曄編撰的《後漢書》和北宋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中。這兩本著作是古代士子必讀之書,其影響力可想而知。馬廖在《疏》里選用 「宮中」這個詞彙或許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的《疏》是寫給親妹妹馬太後看的。當時的皇帝漢章帝由馬太後從小養育長大,但不是馬太後的親生骨肉。也許是考慮到這種微妙的親疏關系,馬太後一生行事惶誠惶恐,非常小心。她對三位國舅的要求也特別嚴格,生怕他們逾越禮儀制度,招致不測之禍。如果馬廖在《疏》中使用 「朝中」或 「國中」等詞彙, 就會使人聯想到漢哀帝斷袖的故事。根據非禮勿言的儒家禮儀,這是對太後的大不敬,也有影射先帝的嫌疑。用 「宮中」一詞則政治正確,因為在漢宮中,除了皇帝和太監外,沒有其他男人,其餘的都是女人。馬廖的微言大義,使得 「楚王好細腰」的性取向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彎,也投合社會上大多數人們對這個典故的理解。由於細腰的主體異化成女性,從 「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又衍生出一個子典故:楚腰。漢以後的詩詞使用 「楚腰」這個子典故時,不再含有 「當權者的愛好引導時尚潮流」的比喻意義,而僅用來形容女性細小的腰身。
原文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注釋
昔者:從前。 楚靈王:春秋中期楚國國君。 好(hào):喜歡。 士:臣子。 要(yāo):通「腰」。 皆:都。 一飯:每天吃一頓飯。 節:限制,節制。 脅息:屏住呼吸。 帶:束帶。 比:等到,及至。 期(jī)年:一周年。「期」表示一年(月)。 黧(lí) 黑:黑中帶黃的顏色。
譯文
從前,楚靈王喜歡他的臣子有纖細的腰。所以朝中的大臣,(惟恐自己腰肥體胖,失去寵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頓飯用來節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後,整裝時)先抑制住呼吸,然後把腰帶束緊,扶著牆壁才能站起來。到了第二年,滿朝(文武大臣們)臉色都是黑黃色。 主人公簡介 楚靈王 楚靈王,本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殺了侄兒楚郟敖自立,即位後改名熊虔。 楚靈王 偏愛細腰美女,「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就是指他。楚靈王三年(前538年),楚靈王率兵攻吳,捉住了慶封。有一次齊國晏嬰來訪,要他鑽門洞進來,晏子笑嘻嘻的說:「反正出使到狗國,就應該從狗洞進去嘛!」,另外「橘逾淮為枳」也是兩人鬥智的故事。 楚靈王窮奢極欲,楚靈王六年,造章華宮,又稱細腰宮;對外窮兵黷武,前531年,蔡靈侯至楚,楚靈王殺之,蔡國滅亡。楚靈王十一年(前530年),派兵圍徐,威脅吳國。此時史書載:「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前529年楚國人民推翻了他的統治,靈王逃亡,隨從相繼離去,最後弔死郊外。 靈王有二子熊祿(世子)、熊罷敵,都被蔡公熊棄疾殺死。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涼州詞(4張)孤城:指玉門關。
仞:古代漢制為七尺或周制為八尺 1.61.8米為一仞。
羌:古代的一個民族。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張籍等。 注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簡析] 奔流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和天上的白雲相連,玉門關孤零零的聳立在崇山峻嶺之間,不要用那哀怨的<<折楊柳>>來埋怨春光來遲,因為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一帶.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王翰: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睿宗景雲元年(710)進士,玄宗時作過官,後貶道州司馬,死於貶所。性豪放,喜游樂飲酒,能寫歌詞。並自歌自舞。《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尤以《涼州詞》為人傳誦。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首七絕正是一首優美的邊塞詩。邊塞詩,若以對戰爭的態度為標准。可劃分為歌頌戰爭與暴露戰爭兩類。本詩所寫戰爭的性質和背景已無可考,但從詩人感情的脈搏來體會,這無疑是一首反戰的詩歌。不過它不正面描寫戰爭,卻通過戰前飲酒這件事來表達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用筆十分隱蔽曲折。 首句設色艷麗,故意誇示飲宴之美:在晶瑩透亮閃閃發光的杯子里斟滿了葡萄美酒,戰士們聚在一起准備痛飲了。寫到這里,突然來一頓挫:「欲飲」而無奈「琵琶馬上催」。這個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轉折。馬上的樂隊彈起琵琶催人出發,這使得將士們心情大變,由熱鬧舒適的歡飲環境一下被逼到緊張激昂的戰前氣氛中。看來無法再飲酒了!可是,「醉卧沙場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轉,告訴我們:這時雖然軍令如山,卻是催者自催,飲者自飲,而且下決定決心要「醉卧」。詩人似在代將士傾訴衷腸:管他呢,雖然出發在即,我們依然痛飲,不辭醉倒沙場,這種狂飲你們不會見笑吧?「君莫笑」三字,於頓挫之中一筆挑起,引出了全詩最悲痛、最決絕的一句,這就是結末的「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個詰問句,誇張地展示了戰爭的殘酷後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詩歌的主題。顯然,這里所控訴的,已不止是將士們所面臨的這一次征戰,而是「古來」即有的一切由統治階級為了自身利益而發動的驅使千千萬萬將士去送死的戰爭!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唐詩別裁集》說此詩「故作豪放之詞,然悲感已極」。可謂深得作者用心。此詩的確流露了如當代論者所批判的消極情緒,但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殘酷環境中,戰士和詩人們對於無休無止的邊庭爭戰,一般也只能產生這種悲痛的情緒,我們對此就不必苛求了。
浪淘沙 唐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詞牌概述
《浪淘沙》調出於樂府(《樂府詩集》收入近代曲中),原為二十八字,即七言絕句一首。唐白居易、劉禹錫演有此詞,且詞句即詠江浪淘沙,為唐時教坊曲名。迨至李煜,因舊調另制新聲,乃變作雙調,每段僅存七言二句,而所詠亦泛而不必切題矣。如皇甫松詞雲:「蠻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風野艇秋,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細細入江流。」
《學弈》 選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 (現在的山東鄒縣)。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 思想和個性修養 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這七篇。 詳細原文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fu)若與(yú)?,曰:「非然也。」
編輯本段讀法
/=停頓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ei)/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長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學得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聽弈秋的教導,但是他心裡總以為將有天鵝要飛過來,他想拉弓射箭的去射它。雖然他們是一起學習的,但不專心學習的人學得卻不如前一個。是因為他的智慧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字詞解釋
(01)弈:下棋。 (02)弈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03)通:全 通國:全國。 (04)善:擅長,善於。 (05)弗若:不如。 (06)誨:教誨。 (07)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08)之:代詞,指代弈秋的教導。 (09)鴻鵠:代詞,指代天鵝。 (10)援:引,拉。 (11)繳:指古時帶有絲綢的箭。 (12)之:代詞,指代專心致志的人 (13)俱:一起。 (14)弗:不。 (15)矣:了。 (16)為:認為 (17)其:代詞,指代三心二意的人 (18)雖:雖然 (19)將至:即將到來
編輯本段感悟
學習不可一心二用,必須專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將一事無成。) 一個專心致志,一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像弈秋那樣的圍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會神的學得好,心有旁騖的學不好。學習,老師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自己。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現代足球具有很強的對抗性和觀賞性,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足球最早起源於中國。《戰國策》中曾記載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開展足球運動的情況。當時足球被稱為「鞠」。鞠用皮革做外殼,中間塞滿鬃毛之類的東西。西漢時,劉邦曾在宮廷內修建「鞠城」,專供比賽使用。漢武帝還在軍隊中推廣足球運動,使足球運動兼有強健士兵體魄和提高軍隊戰鬥力的作用。
唐代是足球運動的昌盛時期。當時已經用灌氣的球代替了用鬃毛填充的球,而且有了球門和規則的球場,設備器材方面也逐漸完善。不但男子踢球,女子足球游戲也盛行起來,並且傳到了日本。宋朝時,出現了稱為「香雲社」的球會組織。可以說,我國是最早發明足球和進行足球比賽的國家。
總之還有很多,不知您需要哪一個,請說清哪一課
如還有問題,請及時告訴我。
O(∩_∩)O謝謝!

㈡ 小學語文課文里的寓言故事是什麼

寓言故事成語:
濫竽充數、畫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買櫝還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長、亡羊補牢、杯弓蛇影。
神話故事:
精衛填海、八仙過海、誇父追日、開天闢地
歷史故事成語:
背水一戰、望梅止渴、紙上談兵、三顧茅廬、卧薪嘗膽、四面楚歌、初出茅廬、指鹿為馬

㈢ 講歷史人物故事,小學生四年級

王榮,程景跟小朋友們玩兒。有人看到朱小人看到別人有李樹就過去在而亡,如母去,因為他知到那個李子是狐狸,因為道邊有很多人如果甜的話早就被人摘完了。

㈣ 小學語文趣味故事

某日侍郎、尚書、御史三個高官走在路上,看見一隻狗從三人面前跑過。

御史藉機會問侍郎:『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侍郎臉都綠了:『是狗。』
尚書和御史都大笑:『何以知道是狗?』
侍郎:『看尾毛,下垂是狼,上梳是狗(尚書是狗)。』尚書臉也歪了。
侍郎:『也可以從食性看。狼是肉食,狗是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巧改對聯

從前有個老進士,他的兒子也中了進士,於是他好得意,准備第二天大宴賓客,進行慶祝,並親自撰寫了一副對聯,貼於大門外。上聯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進士」,下聯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於這老進士平時為富不仁,仗著自家有財有勢,經常欺男霸女、魚肉鄉里,百姓對他無不恨之入骨。其中有個秀才見了這副對聯頓時計上心來,決定要捉弄一下老進士以解心中惡氣。於是,他趁黑夜把這副對聯的「士」字下面一橫加長,把「夫」家添了一撇,「人」字加了兩橫。

第二天,老進士請來的賓客都來了,大家一見這副對聯,都交頭接耳,偷偷暗笑。老進士聞訊出來一看,只見對聯變成了「父進土,子進土,父子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那老進士在眾人面前出了丑,不由得大叫一聲,昏了過去,百姓們則拍手稱快

名人讀書對聯拾趣

古往今來,讀書與對聯結下了不解之緣,涌現出了許多妙聯。

明代顧憲成為無錫東林書院題留了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對聯表現的是讀書人既認真讀書,又關心國家大事的胸懷。數百年來這副對聯曾激勵和鼓舞過許多仁人志士走出小家為大家,步出書齋奔天下。

清代蒲松齡科舉屢試不中,很不得志。為了鞭策自己,他寫了一副對聯懸於書房:「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此聯巧妙地嵌入了項羽破秦。勾踐滅吳這兩個歷變故事,以此來激勵自己努力讀書寫作,終於完成了《聊齋志異》。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是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的自勉聯。以此來督促自己甘於寂寞,認真讀書,寫出有價值的文字。范爺爺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實踐了諾言。

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寫過一副自勉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可見,青年時代的他就見解獨到,志向宏大。他認識到要改造舊中國必須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奮斗,必須走出書本,學以致用。

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時,也寫過一副自勉聯:「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如一日暴十日寒。」從中可見毛澤東主張堅持不懈的讀書方法,反對疲勞戰和冷熱病。

㈤ 小學課文學過的歷史故事

「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將相和」、「田忌賽馬」、楊廣陷害太子楊勇,陰謀獲得皇位。「完璧歸趙」等

㈥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哪些故事

寓言故事成語:
濫竽充數、畫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買櫝還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長、亡羊補牢、杯弓蛇影.
神話故事:
精衛填海、八仙過海、誇父追日、開天闢地
歷史故事成語:
背水一戰、望梅止渴、紙上談兵、三顧茅廬、卧薪嘗膽、四面楚歌、初出茅廬、指鹿為馬

小學六年級.語文有表達歷史故事的古詩有那些

七步詩 曹植煮豆復持作羹,漉豉以為制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 , 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 , 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㈧ 在小學語文課文我最喜歡的一個歷史故事是

越王勾踐的卧薪嘗膽

扶不起的阿斗
採納
謝謝
!!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