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保护视力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保护视力

发布时间:2021-03-15 19:46:27

人教版 苏教版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各有什么优缺点要详细哦

人教版:

优点:

  1. 以同学的交流来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简短答案

  2. 问题回答得很详细

  3. 考试中木有不会的题

缺点:

  1. 没有复习材料,不能在复习中快速地记好每一个答案

  2. 有些资料袋中的的材料太多

  3. 没有一些课下实践活动

  4. 应该在每一课时发布相关的作业

    苏教版我没有,对不起了

    可不可以采纳呢???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

http://www.060s.com/upload/keben/pinde.php 你自己抄看看吧 这里很多!

㈢ 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第六册教学计划 2007.3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学生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学生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备注 1 从四大发明说起 2 2、 圆明园在哭泣 2 3、 悲愤的吼声 2 4、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2 7、 走进新时代 2 8 高峡出平湖 2 9 西部大开发 2 10 日新月异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国际组织 2 13 期末复习 2 14 期末检查 2 15 检查反馈 2 16 2

采纳哦

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是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

㈤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课前准备:

请同学们课前向周围的人了解眼睛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若家中有近视的人,观察近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教师课前准备社会为盲人提供的有关设施,如盲道、残疾人专用厕所等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入:

1、屏幕出示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有它可以看书报,有它可以看世界。

师念生猜。谜底(葡萄)

2、教师提问:眼睛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在家中的小调查在班内分组交流。各组选出代表汇报本组意见。

3、体验活动:每个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围巾蒙住眼睛。在老师发的脸形图片上画上眼睛、鼻子、嘴。然后打开围巾看看画的结果如何?找10位同学,两两一组,蒙上眼睛由不蒙眼睛的拉着他在教师里走一走,看看有何感受?其他同学蒙上眼睛在书包里找出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名字,看看结果如何?体验一下没有眼睛有什么不方便。全班举手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4、教师小结:眼睛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非常重要。眼睛近视、受伤、或失明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刚才已经体验到没有眼睛的不方便了。不过你们才体会了几分钟,却有一种人要一辈子体验眼睛看不见东西的痛苦。你们能猜出来他们是谁吗?(猜:盲人)

2、师:猜猜盲人没有眼睛是什么心情?你们能帮助他们吗?出示盲道,残疾人专用厕所、人民币上的图案等图片资料。(让学生同情盲人及眼部有疾病的人,并愿意帮助他们。)

3、出示课件动画:“眼睛的哭诉”学生观看动画后谈谈我们该怎样保护眼睛?

4、出示课件:“这样做对吗?”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课件,边试着研讨,什么光线、什么距离下看书,眼睛最舒服。(教师可作一些错误的看书举动,请学生判断)

5、教师在学生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说明看书的正确方法。

教儿歌:一尺一寸一拳远,不得驼背近视眼。

6、出示课件:“眼睛对我说”请学生根据课件所出图片,联系个人实际,以眼睛为主人公,对眼睛的主人说几句话,并演示如何改正坏毛病。

7、教师示范:(播放眼保健操音乐)全体学生做眼保健操。谈感受。

8、请学生看P63图片,讨论这样做,对眼睛会造成那些伤害?应该怎样做?

9、教师补充有关造成儿童意外伤害的案例。让儿童进一步提高眼睛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拓展活动:

1、出示课件:“美丽的风景”意在让学生感受眼睛可以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也可以看到危险而躲开,从而保护自己。

2、屏幕出示护眼歌:

人体眼睛是件宝,

生活学习离不了,

保护视力我牢记,

眼镜不会把我找,

手不揉眼讲卫生,

红眼沙眼得不了。

3、宣传爱护眼睛及用眼卫生。

四、结束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我们从现在起养成爱护眼睛的好习惯,让每一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五、作业:发给每个人一张卡片,你能看明白上面的内容吗?请你把它贴在写字台前,每天做到哪项,就在哪个格中奖励自己一只漂亮的眼睛。下个星期请你自己画一个表格(见表一)提醒自己,一直坚持到期末,看看谁的成果多了。

表一:

星期

项目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认真做眼保健操

不用手揉眼睛

经常看绿色植物

小心,别伤着

教学目标:

1、体验如果遭遇意外伤害,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

2、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3、受伤后,在成人不在的时候,学会处理简单的意外伤害事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3、思考哪些同学的表现可能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教育目标:

1、体验遭遇意外伤害时,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

2、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情境中的小伙伴提供帮助。

3、受伤后一定要告诉家长或长辈。

教学方法:

1、为学生创造几个模拟场景。

2、通过体验遭遇意外伤害时,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认识到要学会自我保护。

3、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了解受伤后,如何处理简单的意外伤害情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1)请学生利用课间时间观察同学们在教室内外的活动,思考哪些同学的表现可能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2)学生自带一些处理常见小伤口的药品(如创可贴、药棉、纱布、红药水)

2、教师准备:就相关问题向校医请教或查阅资料。

3、教学器材:常见药品、宣传卡片、判断分析表格。

4、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经验交流

1、教师出示讨论题目:课件一

(1)是否曾经因为不小心而受伤?

(2)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受的伤?

(3)受伤的经过是怎样的?

(4)当时自己有什么感觉?

2、学生小组自由交流经验

3、请几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

二、观察分析

1、看一看:观察同学们的课间活动。

2、说一说:在学校生活中哪些行为与表现容易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1)课间猛跑;

(2)踢球不注意;

(3)上下楼梯奔跑;

(4)教师里追跑;

3、想一想:居家生活中容易发生的伤害。

三、情境表演

1、师提供情境:当自己受到意外伤害时,家人……

2、学生模拟表演:鼓励学生创设多种情景

3、尝试总结意外伤害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

4、说一说导致意外伤害的原因。

5、教师小结:意外伤害是指由于我们疏忽大意或缺乏安全意识而引起的身体伤害,如磕伤、撞伤、烫伤等,伤害无论大小都会给他人带来痛苦,还会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我们要多加注意,尽量避免伤害。

四、判断分析

1、课件二,教师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境。

(1)学生在马路上踢球;

(2)互相争抢玩具;

(3)用扫帚和伞打闹;

2、小组讨论:以上情况怎样避免伤害?

3、学生判断,并提醒小朋友要注意什么?

4、引导学生分析下列情况下如何做:课件三

(1)乘车时(车上车下)……

(2)课间活动时……

(3)看见剪刀放在沙发上……

(4)插电源时……

(5)学生自己说出几种情境

五、实践操作

1、了解一些常见的医药常识

(1)学生自由介绍;

(2)教师介绍;

(3)教师小结:虽然我们受伤时要及时向家长或老师说明情况,以获得及时的治疗。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些常见的医药知识,学习一些小伤口的处理办法,当家长和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先对伤口进行一下处理,对日后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2、分组展示自带药品

(1)小组互相介绍自带药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全班介绍

3、教师补充:选出常见的几种药品,介绍其作用并模拟演示使用方法。

4、学生模拟:小伤口的处理方法

(1)擦伤

(2)划伤

(3)流鼻血

六、讨论分析

1、课件四,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57页图)?

2、讨论:能不能因为害怕家长的责备而隐瞒情况?

3、教师小结:当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无论轻重都要注意及时向家长或老师说明情况,这样才会使我们更加安全。

七、积累资料,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1、介绍救护小常识

(1)受伤后及时告诉老师或家长;

(2)伤口要及时处理;

(3)在工地受伤要及时去医院;

(4)烫伤后要用冷水冲洗、降温;

(5)流血要马上包扎(因为人的血量有限);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宣传救护知识。

3、教师小结:鼓励在生活中学习救护常识,通过上网、向家长请教、询问老师等其他途径掌握救护知识。

4、办一期《自我保护》宣传板报。

5、与家长共同编写《自我保护》诗歌。

夏天,我们注意什么?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大自然的美好。体验夏天生活的快乐!

2、能表现对夏天常见疾病与伤痛的关注,能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探究。

3、初步懂得夏季自我保护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学习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能表现对夏天常见疾病与伤痛的关注,初步懂得夏季自我保护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教学难点:

夏季自我保护的本策略与方法在生活中加以运

德育目标:

热爱夏天,热爱大自然,关注自身健康。

教学用具:

课件、VCD光盘、《小青蛙,你唱吧!》音乐磁带、奖励品小笑脸30-40个、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杀虫剂、蚊香等。

教学准备:

请学生各自从家中带来预防蚊虫叮咬的药品(如:风油精、清凉油、花露水、杀虫剂)若干,向家长了解这些药品的作用或功能以及安全的使用方法。

教学设计:

新授:

一、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夏天你有什么感觉吗?(炎热、穿裙子、蚊蝇多、游泳的人多……)

2、结合课件图片(即课本58页图)以及近期的生活体验,交流对夏天的感受,请你说说喜欢夏天或不喜欢夏天的理由。

3、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出去游玩儿,活动时有什么感受啊!说一段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告诉大家,好吗?

(1)注:如果有被蚊虫叮咬的例子,可引导学生交流夏天什么地方蚊虫多,以及怎样防止蚊虫叮咬。

(2)补充爱护青蛙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播放《小青蛙,你唱吧!》歌曲。

(3)师:青蛙是益虫,它帮助我们消灭苍蝇和蚊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爱护、保护,和青蛙做朋友)

二、活动:我们是保健小能手

1、在自然界有蜻蜓、青蛙等益虫帮助我们消灭蚊蝇,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对待这些

蚊子呢?请同学们先看几个动画片,再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播放《十万个为什么?》动画:

(1)为什么蚊子在黑暗处也知道有人?

(2)为什么夏天蚊子多,冬天看不见蚊子?

(3)夏天的傍晚为什么蚊子爱追着人跑?

(4)为什么被蚊子叮后涂点肥皂水就不痒了?

2、出示课件:“夏天活动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边看课件图片边回答。

3、开展“我是小医师”活动。创设情景,让学生利用手里的药品现场解决蚊虫叮咬的情况,并介绍这些药品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4、夏天为什么有时会有头晕、恶心的情况呢?(天气炎热,中暑了)

5、教师讲解中暑: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高。因此,在炎热的夏天长时间行走或进行教剧烈的体育活动时,都可能发生中暑。

三、辨析与讨论:夏天怎样凉快好?

1、教师提问:夏天炎热,那我们怎样凉快好呢?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鼓励及总结)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小朋友,看看他们告诉我们什么秘密?播放《十万个为什么?》动画:

(1)人的皮肤有什么用处?

(2)为什么会长痱子?

(3)为什么夏天用温水洗澡?

3、学生讨论、发言,有什么感受?

4、出示课件:《这样做好吗?》P60页图,引导学生辨析这样让自己凉快好不好?为什么?

5、教师小结:学习和掌握防暑的正确方法,能帮助大家在夏季更好的进行自我保护,从而让自己身体更健康,让家人更省心。

四、讨论与辨析:夏天怎样预防腹泻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忆、体会,谈一谈自己因为不注意饮食卫生,或者贪凉而导致腹泻时,自己和家人的感受。并讨论: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为了减少家人的烦恼,怎样做才能预防腹泻?

3、提示要作个勇敢的孩子,有病就治,吃药、打针,不怕苦和痛。

儿歌

夏天美,天气热,

吃冷饮,多喝水。

蚊蝇多,传疾病,

生吃瓜果要洗净。

防疾病,保健康,

病从口入要知道。

勤洗手,讲卫生,

小朋友们牢牢记

㈥ 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应该学到什么

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但正在被成人世界不好的、负面的现象污染版着。《品德与社会》、权《品德与生活》是让学生知道人活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道德,讲道德。学生学到的不应该是填鸭式的说教,而是一个个生活小故事、小例子,通过正面引导,而不是灌输,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善良、纯真、富有同情心正义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塑造孩子们完整、健康的人格与精神世界。

㈦ 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或《品德与生活》论文,3000字左右,邮箱[email protected],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以德育人,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作者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在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一些结论和方法,如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即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对青少年(包括学龄前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为青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以德育人 《若干意见》 文体活动
《若干意见》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一.当前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症结有:
1.目前,大部分在校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过着“小皇帝” “小公主”的生活缺乏自主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 ,劳动能力和吃苦精神,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严重。
2.少年儿童上网缺乏引导,缺乏目的性。
3.玩具摊点出售一些带有恐怖性、色情性的玩具,不少儿童照样子制造恐怖性的活动。
4.一些农民进城做生意较多,其中大多数人为了生意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
5.各校以分数评人,家长和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与日俱增。
6.少数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缺乏前途理想,甚至有轻生的念头,诚信缺失,有的走上犯罪道路。
二.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若干意见》精神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2.1 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的教育、革命的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主法制教育相统一于德育课中。
§2.2 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2.3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文体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性劳动。
§2.4积极开展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积极开展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注意交通安全等安全系列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和邪教教育。
§2.5规范小学生基本言行,深化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7重视家庭教育,学校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家长会,每学期发放1-xxxx家长通知书并由家长填写反馈意见,每周的星期五一天为学校开放的家长接待日,力求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联系起来。
§2.8 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九一八” “南京大屠杀”等国耻日以及学生入学,入队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使学生在参与中思想得到熏陶。
§2.9 精心组织夏令营活动。
§2.10 运用《雏鹰报》、 校园电视台 “红领巾广播台” “雏鹰艺术团”及校园名人名言名画等媒体和阵地向广大学生宣传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
§2.11 积极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评选 三好学生,表彰优秀少先队员等活动,为未成年人树立可靠、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
文体活动是教育活动的载体,运用文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的初衷和目的,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将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我们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 《运城科研报》2004年
3. 辽教发[2004]86号

㈧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中,对这门学科的课程性质作了如下描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 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 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 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因此,《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上,并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课衔接的过渡的课程.它的.课程基本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3.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认识范围不同,因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在设置时按照儿童社会生活圈的扩大,以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为线索来进行内容设置.又因为地理是儿童真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儿童形成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智力纽带.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同时,协调环境与“我”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学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号、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规律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儿童通过由浅入深地接触这一系列的知识,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空间感和存在感,从而在空间维度上还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同时,地理打开了儿童接触世界的窗口,极大地拓展了儿童的生活空间,在儿童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桥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历史”从时间角度来看人类事物不同.“地理”是从空间角度出发来看人类事物的.地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是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是儿童整体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小学德育课中地理教学是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地理、社会地理,而并非传授给他们非常专业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这个任务自有中学的“地理”等专门课程来承担).总之,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地理教学旨在帮助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不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地理学家.
由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解决地理教学中的难题,要求德育教师能牢牢把握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来引导儿童学习生活地理、社会地理.“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紧密儿童的现实生活进行地理教学 首先,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自己(而不是教师或他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例如,在教育儿童节约用水、爱护环境时,不能仅仅利用别人(别的地方)缺水或环境破坏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的事例,更重要的是激起儿童自己的亲身体验,如,自己口渴的经历,家里停水、居住地附近的环境污染给自己带来的不便等.在讲到祖国或家乡的美景和壮丽山河时,不仅是用到书本、资料上的图片、描述介绍等“外在资源”,更要重视利用儿童自己已有的外出旅游经验等“内在资源” . 其次,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根据儿童思维的感性、直观性等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

㈨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

一、概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社会)”“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行新课程后,小学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和社会课等三门分科课程。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2、为什么要开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呢?(1)现行的分科课程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这种割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2)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课程,它有利于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养成整体意识,形成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品德与生活(社会)”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原有思品、自然、社会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与价值。(4)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历史社会时期的需要而发生改变。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能力的人才,这就相应地要求要从小学起开设综合课程,以适应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5)这门综合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彻底性。第八次基础教育课改是在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的特征,充分借鉴国外诸多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家课改和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经验,结合我国各实验地区的实验成果,广泛听取多方经验、意见等基础上,对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将原有的课程换个名称或概念而已,而是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方式、教学观念、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较为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二、什么是“品德与生活”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是小学1-2年级开设的,在原有的思品、自然和活动课的基础上经整合生成的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2、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其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罗素说: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传统的教育是要孩子受教育,而不要孩子们生活,使得受教育者要么厌倦接受教育,要么不觉得所受到的种种教育的确是人生所必须的,是人在生活实际中应该做的。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学生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才能真正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才能使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他们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是本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过去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其内容偏空、大、虚,其教学方式是说教式的,其教学效果是学生道理都知道,是非也能辨,但实际生活中做不出来,或者是与学校教育相去甚远,正是“学归学、做归做”。本次课程改革,其重点是着眼于如何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方面,不但对教学内容作了全面的、深刻的、根本性的改革,而且对教学方法方式同时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强调和确定了要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观察、了解、感受、认知、发展、形成,让社会为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实际内容和实践阵地,反过来也让他们去呼吁,倡导、促进社会,使得对儿童的教育唤起社会的重视,转变家长对儿童的教育观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政府教育网络。通过这样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多维动态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是非,真正感受到这样做是人生的必需,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觉地做一个公民所该做的,而不至于使得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学校是一个样,走出学校后又是一个样,好象“变色人”一样。三是本课程是开放型的综合课程以往的思品课程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这无形中给品德教育带上桎梏与枷锁,一方面是学校、老师只能以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去对学生灌输那些教条化的表面上很好看,但却无多大实效的既定教育内容,在内容、形式、评价及时空等方面,学校和老师均失去合理的教育选择与处理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学生象羔羊、象鸭子一样,在失去自主性、失去兴趣的前提下,怀着厌烦、甚至是恐惧的心理,无奈地、不知觉地去接受那些说教式的教育。“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其开放性具体表现在:(一)课程内容是开放的:从教科书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开发、选择、整合教学内容,所采用的内容,只要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就行,而不是象以前那样,只守着那一本既定的书本。(二)教学渠道是开放的: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本课程一改过去那以课堂(教室)教学为主渠道的阵地战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渠道立体式的教育网络,教学中,学校、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以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三)教学时间具有开放性: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本课程在教学时间的设置及其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安排方面是允许“规定与灵活”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中每周为三课时,学校根据三课时数具体安排于功课表里,但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需要,或是把三节集中起来上,或是移动日期上,或是把教材与学校、班队等活动相关的结合在一起上。这样的教学时间设置,就比以往的灵活、开放得多了。(四)教学评价是开放的:新课程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其评价具有过程性、多样性及重视质性评价等特点。改变了过去那只关注结果的、单一化的评价方式。新的评价方法不仅能更科学合理地反映教与学的过程与结果,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四是本课程是过渡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相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科学、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儿童刚从学前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他们虽然身在学校,但在他们身上尚留有许多学前教育的痕迹及心理特征,此时的教育是不能完全采用正规化教育方式。本课程意在帮助儿童完成由幼儿学前教育向正规教育转化与过渡方面做出有效的努力。3、“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来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2)在教学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在教学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核心。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以往的思品课程设计往往从成人对儿童的需要出发,以成人化的方式设计课程,设计的课课与儿童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及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这种课程对儿童来说是没有生气的、僵硬的、呆板的课程,它不仅会消褪儿童的认知兴趣,更会打击儿童的学习情感,尤其会对思品教育产生相反的促退作用。3)新课程强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因此,在对儿童实施思品教育时,必须充分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童年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集体学习生活、社区生活等方面,教学中应善于从这些童年生活中对儿童进行家庭伦理、团结友爱、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童年生活是儿童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儿童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有价值的童年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儿童的这些生活权利,品德与生活十分强调尊重儿童的这一权利。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尊重儿童的权利这一原则、理念,在尊重儿童的权利的前提下,组织、引导儿童参与并享受童年生活,使他们在愉快、充满自信和尊严的童年生活中接受教育。三、什么是“品德与社会”1、什么是“品德与社会”。本课程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小学思品、自然、社会等分科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生成的,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小学3-6年级使用的综合课程。2、“品德与社会”具有社会生活性、交叉综合性、教育基础性和延续发展性等特性。(1)社会生活性: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以及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确定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与儿童的社会生活有关的与自我、与家庭、与家乡(社区)、与祖国、与世界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构成教学内容,使儿童通过参与这些社会生活活动,学习有关的社会生活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2)交叉综合性:本课程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前提下,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所涉及的社会领域、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是交叉综合的,这样的交叉综合,意在打破原来思品、地理、历史、自然等学科界限,实现相关边缘学科之间的纵横内在联系,形成学科之间的有机统一,实现既使学生学知识,发展综合能力,又接受品德教育。(3)教育基础性: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教育目标上以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为基础,在教育方法方式上以儿童积极愉快地、自信地、自主地参与社会生活活动,在活动中观察、感受、研究社会,形成道德观和价值观及良好行为习惯为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思品教育中存在大而空的教条化的教育内容、目标、方法与方式。(4)延续发展性:世界万事万物无不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儿童的品德行为也不例外。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应该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品德与社会课程充分关注儿童当前与未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内容;二是教学内容编排,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重复出现,具有延续性;三是教学方法方式,强调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设计,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自主地了解、观察、感受、研究社会,使学生在组织设计和参与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四是评价,由过去较单一的量化评价转变为动态的、过程性的、情感方面的评价,由过去以老师评价为主转变为师评、自评、生生互评的,描述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儿童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有利于客观地反映个体的品德风貌与特点。3、“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指导学生设计社会活动具体内容、方法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不但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习惯的生成状态、认识水平能力的个性差异特征、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构成动态、能力发展的水平与发展动态,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有个性地参与活动,获得个性化的收获与发展,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群体和睦相处,共同合作,共享苦乐,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当代小学生所面临的重要学习任务。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共同设计组织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活动,善于指导他们围绕怎样做人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参与活动,指导他们在活动中认识学会做人的重要性,形成怎样做人的知识与技能,养成尊重他人,与人合作,关爱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活动中学习做人,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课程的核心,必须牢牢把握,不折不扣地实施好。(2)以教育的基础性和实效性为课程的追求。以往的思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与儿童的品德认知和养成规律不相符的问题,因此,也给思品教育的成效造成一定的影响,新课程品德与社会针对思品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改革,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方式的选用上,十分注意努力做到教育的基础性与实效性的有效统一,在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和养成规律,讲求品德教育的实效上精选教育内容和方法方式。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理念,精心选择组织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让儿童在充分自主的活动参与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与体验活动内容中所昭示的道理与情感,人生价值观与道德观等,使品德教育切实、有效。(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活动过程为课程重要的教育方式。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否真正形成,关键在于儿童,儿童本身是内因,教育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起变化。品德与社会十分强调要让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这种参与,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所设计的活动,也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内容、方法方式的选择和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使他们在自觉、自愿的乐学活动中主动地接受教育、认知与明理,形成各种好品德、好习惯。教学中,我们必须牢记学生主体性,摆正师生地位,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方式,切莫穿新鞋走老路。(4)以师生共同创生和开发课程为教学方案的开发者。以往的思品教学,是老师以书为本,照本宣科,全国众多儿童,不论地区与儿童的个性差异如何,读的是同一本书,这种单一的课程内容,单纯的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显然是没有顾及到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十分注意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儿童的差异性,明确提出在教育实践中,学校、老师和儿童应根据实际,在教育内容方面,进行大胆、有效的创新与整合,而不要照搬教材,要科学地使用教材及其他教育资源,这种创新与整合,不仅是老师来完成,更要师生共同来完成,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正确意愿和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参与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整合。教学中,我们一要科学地使用教材及其他教育资源,二要大胆地创新与整合,切不可照搬教材,照本宣科。四、如何应对小学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一)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省教委主任指出:课改的最根本问题是观念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中指出:“本次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新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育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本次课改,把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可见,观念问题是何等重要。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同样地应当首先转变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旧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这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旧的教育观不改变,实施新课程也无从谈起。那么,要树立哪些新的教育观念呢?1、树立新的教师观,在思想上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研究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而不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上述各“者”作用,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应有位置,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顺利完成新课程所赋予我们应尽的任务。2、树立新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认为: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必须依据其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可以获得成功的,教学中应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能否学得好,能否健康成长,是否幸福快乐,和他们所在的学校与任教老师有极大的关系。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教学中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他们发展的前提,我们应把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财富而加以珍惜和开发,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体,是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可以让教师自由宰割的羔羊,教学中,教师不可把自己的意志或知识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积极、自主的探索、体验活动中去认知、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品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感官、性格、意愿,自己的知识与思想基础,思想和行动规律,即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的物质基础,他们能以自己的学习物质基础去进行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活动,去发展自己,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可以自己的教替代学生的学,而应指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读书、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解决法和结果,不要轻视学生的能动作用,不要扼杀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是责权的主体,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在法制的现代社会里,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他们享有充分的学习、生活的权利,他们又是责任的主体,他们负有对学习、对生活、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保护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强化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3、树立新的课程观,努力实现师生共同创造与开发课程。在教学与课程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过去,传统的教学论概念把“课程”片面地理解为“规范性的内容”,把“课程”当作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课程”是专制的一方,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对立,二者只是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而不是多维地)发生关系,而使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本次课改,从根本上打破“课程专制”局面,建立“课程民主”新体系(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本次课改在课程管理及课程观方面的重大转变,充分认识到师生在教学中,创生和开发课程是历史赋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不能再仅仅是照搬教材、学生也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和吸收教材,教师和学生应大胆地根据课程给定的内容,结合实际不断地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即符合当地、本校、教师与学生等实际的课程)。4、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而学科教学的重心是关注学习,还关注是人,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学科本位论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人之上。其具体表现一是重认知、轻情感;二是重教书、轻育人,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学科本位也即知识本位,这种指导思想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是以学科为本的教学的最大的失职。新课程在注意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能力、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的同时,十分重视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必须牢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阅读全文

与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保护视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