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5 11:54:10

Ⅰ 求2017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3000----5000字!原创哦!谢谢!我只有20财富,够吗第一次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论文: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
问题

(
松桃县普觉镇侯溪村小学

侯国勇)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
的前提和条件。
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
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
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

1.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
“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
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
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
实隔绝开来,
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
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
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
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
大量的数学问题,
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
解决,
这对从小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
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
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
我是这样做的:
让三四个学生为一
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
需多少材料。
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
让他们计算一下,
选择怎样的
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
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
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
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
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
面积是若干平方米
(
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
)

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
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我组织学
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

接着布置一
道作业题,
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
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
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
似值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并能解
决一些简单问题。

2.
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
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
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
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
仍有一个不断探究、
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数学内部,
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
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
形式。
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
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
明确已知的
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
作出合理的假设,
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
确定最优的
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
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
计算
12345+23456.
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
学生计算后,
教师可以改
变题目的形式,出题“
CROSS+ROADS=DANGER,
已知
O=2

S=3
,求其他字母各代表

(
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
)

。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
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Ⅱ 小学数学小论文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应用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一、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

问:(1)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二、一题多变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般可以采用“纵变”和“横变”两种形式。

1、“纵变”:使学生对某一数量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例: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

(1)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

(2) 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 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2、“横变”:训练学生对各种数量关系的综合运用。

例:粮店要运进一批大米,已经运进12吨,相当于要运进大米总数的75%。粮店要运进大米多少吨?

变化题:

(1)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还剩下多少吨大米没有运到?

(2)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0.6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3)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比汽车少运1.9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4) 粮店要运进大米16吨,先用汽车运进75%;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的吨数是汽车已运吨数的1/24。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

(5) 粮店要运进面粉14吨,是运进大米吨数的7/8。这些面粉和大米,用4辆汽车运,每辆运2.5吨,需要运几次?

这样,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练习,就不断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例1、某班有学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1)用分数方法解:50÷(1+2/3)=30(人)

(2)用方程方法解:X+2/3X=50 或X(1+2/3)=50X=30

(3)用归一方法解:50÷(2+3)×3=30(人)

(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

例2、某工厂计划10天制造200台机器。结果2 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有以下几种解法:

(1)10-200÷(200×25%÷2)=2(天)

(2)把计划产量看作“1”。

Ⅰ、10-1÷(25%÷2)=2(天)

Ⅱ、10-2×(1÷25%)=2(天)

Ⅲ、10-(1-25%)÷(25%÷2)-2=2(天)

(3)把实际天数看作“1”。

10-2÷25%=2(天)

这样,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大纲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Ⅲ 我写另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想发省级期刊,必须知网收录,有了解的吗

建议直接找负责的编辑咨询,我们学校的老师发表过《数学学习与研究》发表过专,找的杂志社编辑她的邮箱是;属[email protected],已经收到杂志了 ,资料都已经交上去了,可以用的。知网上已经能检索到了。

Ⅳ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

Ⅳ 关于小学数学的教育的论文

在教学时试图通过“提问——思考——发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但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喜忧参半!

一、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地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Ⅵ 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学数学论文

解题策略
——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
2002年推出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有很多新的内容,其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猜测”和“探索”,可以说是“新课标”中的灵魂”。“新课标” 虽然仅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中提到“重视学生检验的习惯”,但我认为,作为数学检验习惯和数学检验能力的培养,理应贯穿数学教学内容的全部,理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而且如果把探索、猜测和检验有机结合起来,将构成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解题策略。这种解题策略可公式化为: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这种解题策略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解题策略中的“猜测”当然不是毫无依据的瞎猜,而是在探索(至少是初步探索)基础上有一定根据的猜测。既然是猜测,就不一定正确,就有必要进行检验。通过检验,又必然出现两种可能:猜测正确和猜测有误。如果猜测正确(经得起检验),则问题获得解决;倘若猜测有误,就应分析探索猜错的原因,探索改善的途径,并进一步作出新的较为合理的猜测。对新的猜测当然又必须进行新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求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就是“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的解题策略。
试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笼子里有鸡兔两物,数一数有28个头,有100个足,问鸡兔各几只?
这种“鸡兔同笼”的问题,一般都是用“假设法”求解的,但“假设法”的思路(逻辑思维)难以被一般的小学生理解,如果我们运用“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这一解题策略。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小学低年级学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下列解答。
探索:因为100÷4=25,所以0<兔的只数<25。
猜测:取0~25的中间数13作为兔的只数,则鸡的只数为28-13=15(只)
检验1:总足数=4×13+2×15=82
探索:因为82<100,所以13<兔只数<25。
猜测2:取13~25的中间数19作为兔只数,则鸡的只数为28-19=9(只)
检验2:总足数=4×19+2×9=94。
探索:因为94<100,所以19<兔只数<25。
猜测3:取19~25的中间数22作为兔的只数,则鸡的只数为28-22=6(只)
检验3:总足数=4×22+2×6=100,正好符合题意。
所以笼中有兔22只,有鸡6只。
上述解答虽然看似麻烦费时,但富含探索意识。其中的不断合理猜测与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校正,从而逐步逼近,直至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符合人类探索、发现、发明、创造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认识特点,对学生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真正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得到有效培养。选取中间数的方法,蕴涵了“中值”、“优选”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这种解题锻炼,直接使学生掌握了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这一在实践中(在数学中当然也不例外)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这将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
如果对第一次猜测导致的误差执果溯因,进行分析并稍作逻辑推理,则可快捷获得正确答案。
事实上通过探索和第一次猜测(13只兔、15只鸡)并检验,得知足数82比实际少了100-82=18。导致这一误差的原因虽然是猜测的兔子只数少于实际兔子只数。在总头数28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只兔,这时相应地减少1只鸡(或者理解为把1只鸡换成1只兔),总足数便增加2,要增加18只足,就需要增加18÷2=9(只)兔,因此,兔的只数应为13+9=22(只),从而鸡的只数为28-22=6(只),经检验,结论正确。
后一解法较前一解法多一点逻辑思维的含量,显然也是一种优秀的解题方法(策略),如果说前一种解法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那么后一种解法完全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这一解题策略求解,将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Ⅶ 小学数学论文

给你篇范文看看吧。
题目: 贴近生活,化繁为简
------将数学问题转化到实际生活中来
中山市华侨中学 数学 林绵
“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是新课改数学教学理念之一。面对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教师如果选择的是直接的授课式灌输教学,吸引的只是基础好聪明灵活的学生,而有一大部分学生会觉得问题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如果可以转化形式,把问题放入到实际生活中来,这样会使得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丰富课堂,使得大多数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导,将思维放到自己平时熟悉的情境中,化繁为简,从而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教师导得好,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就如找到了泉眼,源源不断的解法接踵而来,兴趣培养出来了,数学学习就好像不再困难,学生自然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
思维是解题的关键,教师交给学生的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是思维的方向,而不是单一的方法或者答案。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容易将学生思维格式化,即告诉学生公式,结论,这一类题型该如何解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变得按部就班,不愿意思考,思想的源泉一旦枯竭,数学学习就变得被动甚至讨厌学习。因为我们知道,数学问题是多变的,同一个公式推导方法都有很多种,同一类型的题形式也是变换多样的,今天我们教给学生的,考试不一定考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自信去迎接挑战。
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复杂,有些问题关系难理清,怎样把问题简单化,吸引大多数的学生动手去分析问题,这就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改变教法,简化问题,使学生敢于去跟着老师思考问题。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创设问题情境,抽象复杂关系为简单关系,这会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味。
初中阶段的学生最害怕应用题,一段文字里的关系,常常弄得学生晕头转向,等量关系找对了,数量关系又不清不楚。如果可以把问题转为生活中具体的东西,问题就简单化了。
例如一道行程关系应用题:肖明从家到学校上课,开始时以每分钟走50米的速度走了2分钟,这时他发现,若根据以往上学的经验,再按这个速度走下去,将要迟到2分钟。于是他立即加快速度,每分钟多走了10米,结果早到了2分钟。肖明家到学校有多远?
分析:解应用题我们知道是找等量关系,可以设肖明家到学校有X米远。等量关系即是:原来走所用的时间与改速后所用时间的关系。但这时,学生会很迷糊,一个迟到,一个早到,到底是否刚好准时到呢?问题出现,迟迟不敢动笔,如果教师此时把关系——实际比原来少用了四分钟,答案直接告诉学生,那样学生会依葫芦画瓢,关系是找对了,可是还是一知半解,为什么呢?这样的授法会使学生觉得数学深不可测,惧怕心理会产生。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把问题放在我们上午上学时,本来我应该7:00到学校,会迟到2分钟,即7:02分到校,但我改变了速度,所以早到即6:58到了学校。这样,关系显而易见,后来比原来少用了四分钟,这样可列方程为:(X-50*2)/50=(X-50*2)/(50+10)+4
这道题这样分析学生基本上都可以自己得到关系,再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就可以把这种方法结合来用,数学也就不困难了。
函数关系型题,也是学生害怕的一种题,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单一简单还容易解决,稍微复杂一些的,学生就觉得束手无策。
例如:某旅社有客房120间,每间房间的日租金为50元,每天都客满。旅社装修后要提高日租金,经市场调查,如果一间房的日租金增加5元,则客房每天会出租减少6间,不考虑其他因素,旅社每间房的日租金提到多少元时,客房日租金的总收入最高?
分析:很多学生会考虑设一间房的日租金提高X元。并列出以下式子:Y=(50+X)(120-6X).显然是错的,基本的关系是对的,但是没有处理好增加的5和减少的6的关系。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问题放到实际生活中,把数据换简单,若是我们在交易买卖铅笔时,每减少4角钱,可以卖出多两只铅笔,那么减少2角呢?就是一只;那1角呢,从而推出X元就可以卖多X/2只。问题简单化了,学生好像找到思考的逻辑方向,敢于去讨论问题,增加5元与增加一元的区别,增加一元,即减少租出6/5间;增加X元,相当于减少(6/5)X间。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得出关系Y=(50+X)(120-6/5 X)
类似的,还有增长率问题,面积问题等等,这些学生害怕的问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这样的教学,在教的过程中不仅简化了问题,使学生爱学肯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解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原来数学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是有用的,从而使学生重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回来了,学习就生动有趣了。
贴近生活,在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太多了,如平时银行存款,利息与本金的关系,买卖中成本和利润的关系,生产中,效率和总量的关系等。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在教学中,可以转化的东西就非常的多。把问题简单化,引导学生大胆设想,不仅解决的是问题,还可以开发学生思维,使得整堂课活泼生动,把数学的难抛之脑后,有的只是探讨,研究,解决,总结,获取。这样,师生的收获会非常丰厚。
贴近生活,化繁为简。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大胆设想,把问题生活化,原本枯燥的学习变成身边触手可见的事实,这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数学学习就不再困难了。

阅读全文

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