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台灣的初中課本用的是哪一個出版社出版的書
元朝
1360年元朝在澎湖設巡按司
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回可以追溯答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沉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❷ 台灣小學語文課本《快樂的我》全文
四年級上冊,全文:我們家的大花貓性格實在古怪。說它老實吧,它有實的確很乖。它會找個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麼事也不過問。可是,決定要出去玩玩,就會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麼呼喚,它也不肯回來。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啊,要不怎麼會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聽到老鼠的一點兒響動,又多麼盡職。它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鍾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它要是高興,能比誰都溫柔可親: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或是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它還會豐富多腔地叫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在不叫的時候,它還會咕嚕地給自己解悶兒。這可都憑它的高興。它要是不高興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一聲也不出。它什麼都怕,總想藏起來。可是它又勇猛,不要說對付小蟲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它小時候可逗人愛哩!才來無們家時剛好滿月,腿腳還站不穩,已經學會了淘氣。一根雞毛、一個線團,都是它的好玩具,耍個沒完沒了。一玩起來,不知要摔多少跟頭,但是跌倒了馬上起來,再跑再跌,頭撞在門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後來,膽子越來越大,就到院子去玩了,從這個花盆跳到那個花盆,還抱著花枝打鞦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被它折騰的枝折花落。我從來不責打它。看它那樣生氣勃勃,天真可愛,我喜歡還來不及,怎麼會跟它生氣呢?
❸ 台灣上過小學課本的,最有名的景區是哪個呢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小時候學過的課本上,有這樣一篇文章,這文章講述了一個地方優美的風光與景色,並且對這個地方很是贊美,讓不少讀過這篇文章的朋友們都心神嚮往。那這個堪稱美景之地的地方就在台灣,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日月潭。那既然日月潭被描寫得這么美,為何我們遊客去過後會覺得有些失望呢?讓我們走進日月潭看一下吧。
❹ 你有沒有台灣初高中的歷史課本電子書版
台灣初高中的歷史每個學校的內容都不一樣。通常是沒有電子版的喔。
❺ 台灣課本和中國課本的區別
基本沒什麼差別 差最多就是繁體字你看不看的懂了
再來就是台灣有所謂台灣史 &考起回來答喜歡以生活周遭的活用題(總之就是很生活化)
你可以去下載或買前幾年的考古題庫看看(請攀牆去google台灣隨便搜一下 有的還能線上做 一做你應該就知有什麼差別了 像今年第一次基測的題目答案都已上網 如不會翻牆請先學一下 實在不行歡迎密我我傳給你做做看0.0)
總之 國中基測考 1寫作測驗 2國文 3數學 4英語 5社會 6自然
其中國英數三科應該差不到哪去 說不定你還會覺得簡單(聽說和大陸比超簡單-w-)
問題在社會科的歷史地理就要看你運氣 本土題向來佔一定比重
至於那些一個中國各字表述的問題 基本不會出現 不用太在意
......但我覺得何必來 那麼小離鄉背井的~"~
❻ 哪裡能下載到台灣小學國文課本
GOOGLE.TW
❼ 台灣的教科書跟大陸的一樣嗎
基本上沒有一科是相同的,台灣、大陸各有自行編寫的教科書.
尤其是歷史啊,不斷加重台灣史的部分,不斷切割台灣史、中國史。
❽ 台灣中小學的教科書用的都是什麼字體哪裡可以下載
進這裡面看看
可以打得開
希望是你想要的
滿意內就給分吧容
http://dict.revised.moe.e.tw/htm/yu.htm
http://dict.revised.moe.e.tw/
❾ 小學課本有哪些關於台灣的課文
小學課本里有日月潭與光華島、阿里山的雲霧、台灣蝴蝶谷、台灣蝴蝶甲天下、鄭成功收復台灣
❿ 台灣教材與大陸教材有哪些不同
核心提示:從新中國成立到現今,台灣教科書也比較吝嗇地用了320個字,「中共在大陸的統治」這一節中稱大陸人們「等於被關在一個大鐵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陸的貧窮與落後」。而這320個字是什麼概念?台版教科書在講述七七盧溝橋事變時用了270個字,講述四大會戰用了400個字。而大陸60年的變遷,竟然濃縮在這么一點情緒化的字眼裡,不難想像沖破雙方的認知隔閡要靠多少個320字? 摘自《看世界》雜志2010年5期 作者:毛春初 無論是台灣還是大陸,古代史由於較少牽涉當下,雙方的敘述都有一種輕松感,甚至豪邁感。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敘述歷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雙方的政治生態。 大陸和台灣在敘述中國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說是在農民起義的評價上。台灣對於農民起義有種特別的敏感,基本上評價都是負面的,而大陸對此往往高唱凱歌。例如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台灣版只是簡單地用幾個字敘述,而大陸版對它非常贊頌,花了較多的篇幅來敘述此事,充分突出農民起義的偉大意義,「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為歷代農民樹立了榜樣。」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在台灣的歷史書中是這樣評價的,「其政治制度為文武合一,極端專制,形成歷史上罕見的恐怖統治。」而大陸版對太平天國運動極其推崇,不僅肯定它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而且下面還詳細分析了它的五點意義。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在台灣叫做「義和團之亂」。台灣版對它的看法較為負面,認為它怪力亂神、經常對外人滋事,故又稱為「庚子拳亂」。大陸則沒有談及義和團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義和團的勇猛和無助。 對於農民起義的原因,兩岸在解讀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陸版強調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於官吏摧租逼稅、統治殘暴等原因造成,而台灣灣則多以流寇、飢民、破壞等負面的詞語相稱,似乎農民鬧事是下層人的自主行為,與統治階級關系不大。 正因為這個分歧,於是帶來了對另一撥人的評價有不同,大陸版對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等人給予較多負面的評價,在課文小字中說到曾國藩因受太平軍重創,曾三次投水自殺,以及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組織地主武裝淮軍,在外國侵略者幫助下從安慶運到上海,進攻太平軍。而台灣版對曾國藩等則較多正面敘述,「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深受儒家傳統的熏陶,為一位講求義理、崇尚經世濟用的學者與官員」。文中還稱贊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後,使漢人的政治地位大為提高,地方督撫的權力也隨之增強。 由於國民黨退據台灣後,採取加強中國歷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響的教育方針政策,尤其重視歷史教育,把它作為形塑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環節。所以對於古代史,除了在評價上雙方稍有點差異外,其餘差別不大。但有一點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台灣和大陸每講到一個時代結束時,都會有專門的一章節講述經濟文化發展。台灣更傾向於追尋中國歷史的制度演變,而大陸比較多地沉浸於老祖宗哪些技藝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灣版歷史書在講文化的時候,必定提到一個時期的官制、兵制、賦稅、科舉的沿襲流變,似乎他們在這里可以找到某種治國方略。而大陸一般是強調經濟繁榮、文化領先,對政治制度的變革不太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