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小学生课堂教案
不是有专门的社会和思想品德1类的科目吗。
㈡ 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学校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首要任务。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最为基础的阶段,更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在其教学过程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今后的发展及成长意义重大。
一、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及时代精神与要求的重要理念,学校作为价值观的主要平台,应当将其融入到理论课程的学习当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理论课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过程,也是形成良好学风的重要过程。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理论学生中,能够促使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不但能够改善学生的理论课成绩,同时有助于学生完整的人格的形成。
二、结何不同学科的教学
小学教育课程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尽管不同的学科承载着不一样的知识内容教育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整体上而言,各个学科之间是互有关联、互相促进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明白这个学科中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涵的价值观因素,从而实现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升华。例如,小学在进行《品德与生活》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层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品德课程成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除此之外,不管是人文学科或自然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潜能。例如,在语文学科中,学生通过阅读和表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故事能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认同。在科学、自然等课程中学习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探究世界的奥秘,促使科学素质得到提高,形成自由、民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的价值观能够彰显出教育特色与理念,因此学校价值观应当坚持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原则,既能够为培养人才作出贡献,同时可以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特性与成长过程。学校文化是凸显学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标志,当学校价值观确立之后就应当通过学校文化表达出来,成为师生与教职工耳熟能详的价值标准,统一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小学教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主阵地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中的传播。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解说员,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例如展台、展板、黑板报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及作品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了解学校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价值观,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或者是将学生优秀的文化作品,在学校走廊等场地张贴能够显示人们优良品质的诗词语句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培养民族精神。 四、结合文化教育活动
小学学校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开展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下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应当根
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按照相关规范设计出形式多样、主题明确的文化活动。例如,针对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文化教育活动,活动的内容尽可能与各年级的特点相贴近,强化文化教育活动的可行性。
例如,在国庆前后开展“爱学习、爱祖国”的活动;在植树节前后开展“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与社区义务时间劳动等,促使学生了解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利用开学典礼、少先队入队仪式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等。通过丰富的活动能够寓教于乐,学生的参与性更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更易于接受。确保宣传教育与实践养成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小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成为其自觉的行为。
五、结合家庭教育
首先,让家长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积极的理念,并做好能量的传递工作。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积极应用网络媒体等开展家庭教育和宣传,向学生家长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整体上来说,家庭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最为基础的途径,学校应当引导父母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言传身教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
六、结合社区教育
学校多与社区联合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营造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艺术团体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表演、竞赛等活动中,将高雅的文化推进社区当中,为社区群众提供精神营养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适当向社会开放图书馆等重要文化设施,加强对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加强对于社会公德、美德及个人品德的教育,鼓励学生关爱社区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文明家庭的评选,促使学生形成相互关爱、和谐礼貌的优秀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小学生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是促进学生吸取精神营养、推动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通过各种措施培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进步做出自身的贡献。
㈢ 如何在小学生中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版实现中华民族伟权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深入教育各个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只有覆盖到所有教育平台,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不断用各种方式和载体加以引导和熏陶,才能立德树人,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㈣ 如何在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中小学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倡导核心价值理念,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和公民道德价值取向,对中小学生加强这些价值观的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价值观和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强国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
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中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是未来建设的接班人,担负着神圣的职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我们培养的人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美丽中国,需要的不是高分数机器,而是有道德的现代的人。因此,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进行社会主义五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结合实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应尽的职能和义务,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受到全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荣辱观教育、劳动观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等,把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从而教育学生砥砺品格、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其次,把挖掘中小学生自身存在的潜力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中小学生是富于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要让他们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不断创造。传授给中小学生丰富的知识,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使其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进而让广大中小学生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紧相连,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在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