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小学科学水教案

小学科学水教案

发布时间:2020-11-23 20:40:13

❶ 小学科学《水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水里有微生物、水生动植物和杂质。

❷ 小学科学:《动物都需要水吗》教案设计

选择公道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如何公道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为准。

❸ 小学科学教案:《比较水的多少》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水是什么样的》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❺ 小学三年级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水,从而体会到水与每种生物都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本课是结合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的多少,但是人的感觉有时会出现错觉,所以为了精确地测量就需要借助一些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形状不同而且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少”,用比较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验证比较、搜集整理事实、思考加工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其次是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多少的玻璃仪器之一,在以后的科学课上要经常用到.教材用图片、文字提示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科学知识: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三、分析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科学思维的培养.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并积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意识,共同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
3、师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互动,加深对比较水的多少的认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对比观察法:对事物变化的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科学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你知道吗?并简单说说理由.
自评:这种猜测实际上就是科学思维的培养,猜测的正确与否,需要用科学实验来证实.以此来引出这节课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创设各种探究情景,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而形成具体的探究任务来进行科学形象思维的训练.
2、进行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自评:在科学思维的培养中,讨论是一种很直接、很有效的启迪方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才我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可以来比较水的多少,下面就请大家自主选择一种办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时,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保证比较的准确度,把你们的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自评: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中,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很多灵感或习惯都是在点滴的记录中逐步培养的.
3、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我们已经比较出来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可以怎样来描述呢?学生汇报.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认识和使用量筒.
现在我们来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
小结:量筒壁上有刻度,这刻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问:你们认为在读数据时,视线应怎样?出示:(读数示意图)视线应与量筒上的刻度与液面相平.
讲述:很多同学一定想马上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了,现在就请各小组用量筒分别测出三个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探究记录纸上.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自评:科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科学仪器,仪器的介入增加了验证的准确性,正确使用仪器有利于思维空间的拓展.
4、练习测量50毫升的水.
5、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进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在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材料上都标有具体多少毫升的数据,请大家注意观察.

❻ 小学科学:《植物怎样“喝水”》教案

可是,我发现他们浇水时,主要把水洒在土壤里,是是怎么回事? 2、大家都认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么,你们见过的根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汇报。 二、观察植物的根。 1、根究竟... 相关:◇ 植物怎样喝水 >>详细◇ 探索活动:植物怎样喝水 >>详细◇ 探索活动:植物怎样喝水 >>详细◇ [大班]大班主题活动计划: >>详细 教学目标: 探究: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后利用茎输送水分,并能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茎能运输水分。 知识: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学会周密思考。 情感:体会到植物也和人一样有有生命需求,有生存的本领,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体验合作交流的落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后利用茎输送水分。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茎能运输水分。 教具准备:植物的根、小量筒、红水、食用盐、小刀等。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实验探究 一、导入问题: 1、同学们,我们校园里种了很多花草、树木、工人师傅经常给它们浇水。可是,我发现他们浇水时,主要把水洒在土壤里,是是怎么回事? 2、大家都认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么,你们见过的根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汇报。 二、观察植物的根。 1、根究竟是不是同学们说的样子呢?还有没有其他特点,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新采集的植物的根,现在分发给大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植物的根是一样的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书上表格里。 2、分发材料,分组观察记录。 3、汇报与交流。 4、归纳整理:植物的根是不一样的,有的根主根粗,侧根细(叫直根);有的植物根粗细差不多(叫须根)。根也有共同点:根都很长、很多,根的尖端长有许多白色绒毛(叫根毛)。 5、提问: (1)根很多、很长,对植物“喝水”可能有什么好处? (2)根毛壁薄,对植物“喝水”可能有什么好处? 6、从根的特点上看,根具备“喝水”条件,但根长在土壤里,我们看不见,根到底能不能“喝水”呢? 三、设计实验 1、怎样设计实验才能证明根能“喝水”呢? 2、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方案。 3、交流和指导。 (1)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2)哪一种方法既科学又简单? (3)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4)选择什么样的内器装水便于观察? (5)怎样知道试管内的水有没有减少? (6)怎样才能防止水不从其他地方散发(蒸发)掉? (7)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我们能看见水是否进入植物体内? 4、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并制作实验装置。 5、预测一下:试管里的水将会怎样变化?可能会看到哪些现象? 四、课外探究 因为短时间内现象不明显,所以请大家把装置放在教室窗台上,定时观察,并认真做好记录。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实验证明 一、 引入问题。 1、 上节课,同学们做的实验结果什么样的? 2、 学生汇报和交流(边展示边说明)。(如:水位下降了、植物的茎、叶脉里都有红水) 3、 这些现象能证明什么呢?(根能吸收水分、水分被输送到植物全身) 4、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5、 学生作出推测。 二、观察探究 1、你认为茎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2、学生猜测 3、茎里面到底有没有大家推测的构造呢?下一步该怎么办? 4、学生汇报与交流。 5、我们发现有两种切法:横切和纵切。 6、学生分小组活动:切开茎,并仔细观察。 7、讨论:这些构造可能有什么作用? 三、归纳小结: 1、根据我们的研究,讨论总结: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2、汇报和交流。 3、将获得的结论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4、给自己涂“智慧星”。 5、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们需要“喝水”。需要营养,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想一想:我们以后该怎样对待校园里的花草树木?

❼ 小学科学《它们能吸水吗》的教案

一、课题: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它们吸水吗?”
二、执教者及所属学校:钱俊 武大二附小
三、教材分析及处理:
作为“材料”单元的一部分,这节课主要研究材料的吸水能力。教材中设计了以下四项教学活动:1、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观察、描述和比较金属、塑料、木头、纸的吸水能力;2、借助放大镜,运用折、揉、撕等方法观察纸的特点;3、了解中国古代造纸的过程;4、自己动手造一张再生纸。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我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一、以“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作为探究活动的主题,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比较纸、木头、金属、塑料的吸水能力,发现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产生“为什么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的问题并提出假设,之后增加一组对四种材料的结构进行观察的活动,发现纸、木头等容易吸水的材料表面有很多缝隙,材料的吸水能力与材料的结构有关;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观察纸的特点,认识到纸是由很细小的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正是这种结构方式,使纸的纤维之间有很多空隙,所以容易吸收、渗透水分,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的构造相关联的;最后,让学生思考古代造纸采用什么原料,现代造纸采用什么原料,使学生意识到造纸要用富含纤维的物体作原料,废纸可以循环利用。
二、根据教学重点,对教学活动作出相应的取舍。这节课共有多个教学活动,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把所有教学活动充分地展开是不太现实的,根据“材料的吸水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个探究的主题,我对教学活动做了如下取舍:把收集证据,验证材料的吸水能力与材料的结构有关的探究过程作为整节课教学的重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各种材料的结构;对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等探究过程作了弱化处理。例如观察、比较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这个教学活动,教材要求学生按照吸水能力给四种材料排列顺序,这就需要让学生分析比较吸水能力时如何控制变量。我将这个教学活动作为提出 “材料的吸水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一科学问题的情境,由教师直接提供大小、形状几乎相同的材料让学生比较,只要求学生按照容易吸水和不容易吸水给四种材料分类。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材料的吸水性和材料的结构有关;
纸是由纤维组成的,有很多缝隙,所以容易吸水。
2.过程与方法:做简单对比实验比较材料的吸水能力;
借助放大镜等简单工具观察比较材料的结构;
能用合适的词语描述材料的吸水能力和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
意识到废纸可以循环利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收集证据探究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材料的结构有关。
六、教学准备:
为每个组准备:大小、形状、厚薄尽量相同的纸片、金属片、塑料片和木片;稀释过的红墨水,滴管;餐巾纸、素描纸,放大镜;泡好的纸浆,塑料杯、筷子、棉布,毛巾。
教师准备:介绍古代造纸过程的光碟,实物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一、探究材料的吸水能力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塑料片、纸片、木片,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
2.学生作出猜测
3.学生制定研究方案
4.汇报并讨论:怎样控制往每种材料上滴的水一样多呢?
5.学生分组观察比较几种材料的吸水能力,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在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纸和木头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7.提出科学问题:你们认为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交流讨论,作出假设
(三)观察比较,验证猜测
1.分组使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几种材料的特点。
2.汇报交流:通过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四)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小结:纸片、木片等容易吸水的材料都有许多缝隙,金属片、塑料片等不容易吸水的材料几乎没有缝隙,材料的吸水能力与材料的结构有关。
二、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纸的结构,研究其容易吸水的原因。
1.提问:纸有许多缝隙,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纸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2.观察活动:把纸撕开,使用放大镜观察它们里面的结构。
3.汇报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
4.小结:纸是由很多细小的纤维组成的,纤维之间有空隙,所以容易吸水。
三、了解造纸要用富含纤维的物体做原料,意识到废纸可以循环利用。
1.提问:纸是由纤维组成的,那古人选择什么作为造纸的原料呢?为什么用这些东西作为造纸的原料呢?
2.播放古代造纸过程的视频,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
3.讨论:现在人们用来造纸的原料有哪些?废纸能作为造纸的原料吗?
4.演示:用废纸制造再生纸。
5.学生观察造出的再生纸。
6.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用过的废纸?
板书设计: 4.它们吸水吗?
纸片 面积大、吸水快 有缝隙,纤维
容易吸水
木片 面积较大,吸水较慢 有缝隙
金属片 几乎不吸水 无缝隙
不易吸水
塑料片 几乎不吸水 无缝隙
结论: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材料的结构有关。

❽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课题 《比较水的多少》是科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 作者及工作单位 北海市合浦县廉州小学 莫逢礼 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一切生物也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水,从而体会到水与每种生物都息息相关,增强节约用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2、科学知识: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4、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合作交流等方法正确地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利用所掌握的液体特性知识,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来比较水的多少。

阅读全文

与小学科学水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