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小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小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1-03-16 12:24:14

⑴ 如何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 要相信学生—— 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的位置上,不要什么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而掌握。如此教学,学生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成功的愉悦得到体验。 二、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如此,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受到了制约。学生的学习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的,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闪现的。如果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则他们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逝。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时空。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究竟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何区别?又有何共同点?尤其是各自的解的问题。课上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从学生作业来看,这样做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要认可预知——顺应学生学习的需求 有一些学生,喜欢课前把当天要上的课先预习,然后上课时积极发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教学观点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教学起来轻松些;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二三地把教师想讲的内容全说出来了,课前教师精心设计的方案被打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它。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很正常。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并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小学教学方式应实行哪些转变

A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教学中,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增强信心,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对某些问题上自己的失察甚至无知绝不掩饰。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感体验。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引导反思,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让学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交流、比较甚至争辩中,亲身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前进与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是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教会学生提问,势在必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⑶ 如何转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

英语作为世界上运用最广的语言工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启蒙教育从初中延伸到小学,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还会更早地让孩子接触英语教育,因此,学好英语与学好汉语同等重要。新课标英语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更主要地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面对有限的时间,繁重的任务这一现实,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在从事初中英语教学二十多年之后,由于工作需要,改教小学英语。在这一年英语教学过程中,感觉到课堂效率不高而导致“课内损失课外补”的阶段,之后也进行了一些反思与探索。

(一)以往教与学的误区:

1、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对词汇和句型的背诵,过于要求学生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和理解;而“死记硬背”和理解、掌握语言规律又恰恰是小学生的弱项,因为儿童的记忆,特别是有意记忆,远不如少年和成人,他们所需要的是更多的无意记忆;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也远不及少年和成人;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对语言规则的理解,而是大量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活动。比如,在教人教版PEP五年级下册的Unit4
What are you doing?时,我试图跟学生讲解语法:现在进行时态,在我看来很简单的一个构成be(am, is,
are)+现在分词,学生就是无法理解,但他们对老师给出的What is your mother
doing?类似的替换句子及回答却操练得非常熟悉。因此,大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活动远比机械的死记硬背和理解要好得多。

2、忽视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有些教师要求小学生像中学生或成人那样“遵守纪律”,但这些教师忽视了儿童注意的几个心理特点:学生年龄越小,无意注意越占重要地位,有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学生年龄越小,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越短;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容易转移,不像成人那样稳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能理解小学生的“多动症”,既要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又要讲究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3、上课随便、简单。有些教师上课图省事,教具用得少,或者根本不用;教学活动开展得少;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朗读生词和句子;课上唯一比较活跃的活动只是利用所学的对话进行模拟表演。这样,老师上课是简单了,但教学过程枯燥无味,调动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使用挂图和课件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掌握知识较快。相反,只提个录音机上课,效果就差多了。

4、有些小学英语教师只注意了教学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但抓不出实效。不少小学英语教师凭着对“交际法”的一知半解,仅在直观兴趣和表演上下功夫,没能设法帮助学生记住英语、学到英语。所以,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学到什么东西。

(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北师大外语教学法专家胡春洞先生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教和学得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优化教法、学法,实现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实施小学英语新课程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小学阶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1、把握学生心理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心理活动流畅,则认识就深刻全面,思维灵活敏捷,记忆深刻准确,收效显著。反之,如果学生的心理活动不畅或失调甚至受阻,则认识模糊,思维迟钝,学习效果会大大降低,根据本人对小学英语的教学与实践看;小学生在初学英语的过程中,往往难于启齿,不善交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心理障碍所致,如:胆怯和畏惧心理,厌倦、逆反等,由于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实施。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认真分析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研究和探讨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的对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经常以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排除心理障碍。一是情景法导入。针对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我认为情景教学法是排除这些障碍的灵丹妙药。对于性格活泼、好奇心强的小学生调动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情景教学法是再适合不过的了。鉴于这样,我在采用情景法导入之前,首先根据本课内容设计既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又对新旧内容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的课前导入,为学生继续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了学习兴趣,减轻了心理压力,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比如:我在教学水果类单词时,我充分发挥事物的作用,事先准备了各种水果,上课时,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们看到了新鲜的水果也来到了课堂,不由自主地想开口说出它们的名字,通过这一方法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把课堂气氛完全激活了,然后我再逐个出示,并运用学生所学过的能听得懂的句型来发问“What's
this/that?学生听明白后立马做出相应的回答:It's a
peach/pineapple……,就连新学的四会单词,也抵挡不住学生的这种被激发起来的求知欲和积极的热情,会脱口而出,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的新知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会说”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二是歌曲导入法。英语歌曲简短易唱,节奏欢快,可以寓教于乐。课前唱一支英语歌曲可以开创一种生气勃勃的局面。所以教学中我尽量多给学生教唱一些英语歌曲,可以利用歌曲导入新课,利用歌曲进行做、唱游戏,利用歌曲复习旧知等。这样在唱中巩固了旧知,唱中激发了兴趣,使一些一向不愿或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不由地跟着唱了起来,整个一堂课,学生都精神饱满,兴趣怏然,即轻松,又快乐,效果很好。

教学中我所采用的导入法远不止以上几种,结合内容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导入方法,新颖有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注意力,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活动达到活跃状态,有效地扼止了不良心理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
2、把握教学听力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英语教学大纲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四种基本技能中“听”字首当其冲,只有听懂了才能理解和运用,可见“听”在学习外语过程中何等重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如果对老师的某一句话(表扬、批评、要求、提问等)听懂了,他们立刻会露出兴奋的笑容,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以此为切入点,努力以多种形式,加强听力训练。例如:(1)坚持尽量多地用英语组织教学。看似平常、普通的课堂用语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听力,培养了用英语思维的习惯。(2)充分利用教材,在学习新知识或跟读教材之前先多听几遍。(3)结合挂图或图片,复述对话内容,直到学生明白、理解,并能用英语叙述对话,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训练听力的有效途径。当然,训练方式不仅仅以上几种,但不论哪种方式,目的都是通过大量的听,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学生创设一种语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通过持之以恒的,由浅入深的,由易至难的训练,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有效抵制了心理障碍的产生,自觉主动地接受英语这门语言,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3、把握课堂操练环节 ,帮助学生巩固识记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操练形式相互交替进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分排练习、两人小组练习、四人小组练习、分行练习、男女生练习、师生练习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操练、练习、表演等活动,变“独角戏”为多角色共同活动,当好导演、教练、裁判和乐队指挥,演好合奏,让学生投入到大面积、高容量的英语实践中,使全体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境促情,以情激趣。

4、把握鼓励时机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俗话说:“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长”,而小学英语的总目标又强调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不管哪种提法或要求,都是教育者经过长期实践所得出的经验,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这就是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和赏识学生,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强烈的愿望进行今后的学习。一是信师的需要。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特别信任老师,把老师的话句句奉为真理,抓住这一特点,课堂上我尽量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增强在学生心中的亲合力,从而使他们喜欢上英语课。二是尊重的需要。俗话说:“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老师真诚地尊重学生,热爱帮助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会尊重老师,热爱老师,从而热爱英语课。三是成就感的需要。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总是希望看到自己不断努力的良好结果,也就是成功,记得心理学家盖滋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学习上成功的心理满足,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喜悦,从而进一步追求成功。如果教师经常数落学生的不足,学生将感到压抑,心理负担也将加重,导致自信心不足,兴趣丧失,英语课上不大胆说,不开口说,总怕说不好,所以英语课上教师要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从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和优势出发,在英语教学中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⑷ 小学数学教学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一、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它包括认识的活跃程度、情感的兴奋水平和一直努力的强度。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感具有调节功能,它具有支配、维持运动方向的作用;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积极愉悦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促进他们主动地巩固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1、创设最佳心理情感,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创设最佳心理情感,就是使学生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情感信息在神经系统通道中的传递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引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2、满足最佳心理需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自主学习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除了创设最佳心理情境,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外,还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⑴分层要求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基础有好有差,阅读、理解、接受能力也有高低之分。但是,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引发他们学习的自发性。直观教学证明:人的感官知觉,对教材感知得越是多种多样就越促进学生对知识规律的掌握,促进学生的技能形成,因此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课堂上,不仅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节省教学时间,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真正把学习推到主体地位。
例如:小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使用比较混乱,教师可利用直观语言帮助学生区分:“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有多长,它是一条线段,咱们用什么量一量?圆柱的底面积有多大,它是一个面,咱们也用尺子量吗?”这时学生讲开了:面怎么能用尺子量呢?应该用面积单位量。“圆柱的体积有多大,它占多大空间,咱们用1平方厘米铺吗?”这时学生更来劲了:体积应该用体积单位。老师趁机逗乐道:“如果房间大小用长度单位米,那么全家人就只好走钢丝了。”教师的幽默及教得直观,使学生学得生动,在舒畅情绪中排除了“故障”,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三个问题分别能满足中下、中等、中上三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⑵善待每个学生
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他们喜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希望得到肯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恰当地把握评价学生的尺寸,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否定,而应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二、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传统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获取知识结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匮乏。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过程。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过程,已不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数学手段,它本身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的。数学教学应该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材编排上采用先验证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介绍圆周率及研究史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也在不断地加强和拓展。对祖冲之这个数学家及圆周率早就有所了解,即使没听说过的学生,也会在课前预习中了解这些内容。因此,我就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先介绍圆周率及研究史实,再让学生亲历探究圆周率是怎么得到的,圆周长是不是刚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呢?我首先为学生提供研究机会,让学生比较几个圆形物体周长。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会用“绕线法”和“滚动法”得出厚纸板做的圆的周长,也会用“折叠法”测量出用布做的圆的周长。但对求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觉得有困难。这时,我再次引导学生做实验,探究用一种间接方法计算圆周长,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真理,又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还从中学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联系、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也不阅读课本;学生自己能通过课本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揭示课题后,教师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教了,由你们自己推导出来。”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有的用割补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有的学生先自学课本,找到了推导方法后再推导。结果,数方格的同学先发现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除以2,而钝角三角形不是这计算;用割补的同学发现可以把任何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找三角形面积与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和好处,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
要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设计课外思考题,并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发现、关注数学问题,主动的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径。
三、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正襟危坐,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采用的是一种问答式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喜欢采用“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求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乒乓球桌”为止。如果教师问得浅显直露,看上去是启发教学,实际上是灌输的另一种表现,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根据实际,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前提。我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小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它由三到四名学生根据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居住地段等多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的开展。这样使得各异质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从而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证长时记忆的精确性,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业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根据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自由组合,让他们对相同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合作的群体,学生面对的不再只是教师,而是面对同伴,为学生创设一个“无威胁”的课堂氛围。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
2、各抒己见,增加信息交流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课堂上的单向反馈变为多向反馈,它不但为每位小组成员创设了均度的发表见解的条件,还大大提高了每位学生在40分钟内发言的机会(由1/50提高到1/4)。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密切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使学生在小组成员面前,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消除惧怕与别人交往的心理,学生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扩大了信息量,在学习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从而得到语言、思维以及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3、同舟共济,培养互助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班级教学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内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发表每个个体的主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此基础上,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使问题更明朗,在生生之间、组组之间的不断交互中,学生的不同观点意见不断交锋,思维火花不断碰撞,最后,综合大家意见,取得对问题较为完整和较为理想的结论,使同学们相互关心,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越了个体的力量,自己与小组不可分割,获得互助的成功体验。在这无任何心理负担的学习过程中,后进生在同学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形成自己的见解,也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在小组中,学习到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也能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技能,而且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4、组长轮流,锻炼组织管理能力。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学习组织者,我们实行自主承担,轮换负责的方法,给每个人以改变角色和锻炼的机会,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获得学习指挥管理的机会。这些小组长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承担着给组员发放材料、领导组员活动、分配组员任务、综合大家意见、代表组员与教师或别组联系的职责。在这种组织管理能力锻炼过程中,使学习过程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使每一位同学既学会领导别人,组织集体,又学会接受领导。
以上三方面的教学尝试,使我深深感到要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就必须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全新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贯彻课堂教学始终,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教学方式还难以一下子完全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全面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不断去实践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⑸ 如何转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情境是一堂课来的“小天地”自,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⑹ 如何转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语文、数学等,都是基础性学科,数学教育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前提下,从小学开始就加强实践教育,必须要积极加强对数学教学的创新,让学生对各种数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引导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与其他的教师进行互相学习,做到自我批判,从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化和形式化比较严重。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形式化教学还比较严重,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根深蒂固,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磨灭,而且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依旧是按照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极大的影响。
(2)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对知识基础的了解,而且很多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的沟通与交流也比较少,因此使得很多教师的思想没有得到更新,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不高。
(3)实践教育不够。数学是一门实践型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要让学生对各种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应该要加强对数学实践教学的重视,但是当前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2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分析,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发现,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提高教学质量。
2.1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于学生个性特征的考虑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陈旧,因此教育中各种理论性内容依旧是主要教材,没有给学生太多实践练习的机会,因此使得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只是了解一些表面的东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课程不仅是掌握各种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对数学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加强自身的创新学习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因此要对他们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在确定数学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该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掌握,并且要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
2.2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是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基础性教育向综合性教育过渡,从传统化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过渡,是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传统的实践教学大多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尤其是数学学科,需要更多的实验教育,让学生对数学现象以及数学原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对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计,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数学课堂中。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以小学生为主,要对小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掌握,从而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有趣生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问题的讨论中来,锻炼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提高教师水平,加强教学模式的改进
教师的能力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而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应该要加强学习,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瓶颈进行掌握,并且能够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沟通,在新课标背景下加强对各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新课改的全新理念,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在教育的时候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加强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⑺ 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考

(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 具板书设计教 学 过 程备 学 生(学生活动、学法指导等)反馈修改课后小结

⑻ 如何有效转变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回想、新方法等答,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⑼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一、问题提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就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二、研究目标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整体上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考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题海战术,支离破碎。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考试。“考点”决定课堂教学中的“教点”和“学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把考试可能考到的内容教到位。因此,课堂设计有了整体感,显得很零碎。虽然,大家知道这样的课堂教学弊端很多,但仍有不少教师不愿意抛弃这陈旧的套路,因为在考试改革没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这样的课堂,“应考”的效果还是不错。
第二个层次,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缺乏情趣,效率不高。本来,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们的教师把目光仅仅只盯在知识和能力上。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常常缺乏情趣,缺乏生机,学生学得很累,而教学的效果却并不高。
第三个层次,为发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课堂氛围异常活跃。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仔细分析以上三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它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科素养又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只有学生各门学科的“学科素养”提高了,综合素养也必然提高。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教学方式的转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