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师教学 > 小学科学单元起始课教学有价值性的策略探查

小学科学单元起始课教学有价值性的策略探查

发布时间:2021-03-16 08:01:05

⑴ 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科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和《杠杆》),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
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1、收集事实;2、整理事实材料;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
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1.科学学习评价单。结合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出科学学习评价单,让学生尽量详细地记录他们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边做一边写下每个阶段的思考。教师在课后通过分析每位学生的科学学习评价单,从中评价其学习情况。

⑵ 如何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社会、 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 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 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 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 乐于探究, 热爱科学, 形成尊重事实、 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 40 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 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 呢?
1 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约, 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在教学三下册《磁铁》 这一单元时, 从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的磁铁” 的教学中发现, 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兴趣课里已经接触过了磁铁, 对磁铁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因此, 在接下来的的“磁铁的两极” 、 “磁极的相互作用” 等教学中, 我及时修正了各课的教学目标,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做实验、 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等逻辑思维能力和体验认真实验、 收集证据, 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从整个单元的教学的效果看, 正是由于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较好地完成了本单元三维目标的达成。
2 通过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引领探究活动紧扣教学的重、 难点
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 有结构材料的组合, 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 体现教材的科学性, 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还应从趣味性、 基础性、 实践性原则出发, 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 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能发现问题, 形成合理的假设, 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 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与方法。例如教学 《比较水的多少》,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去比较水的多少, 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 包括天平、 秒表和漏斗。但由于教师忽视了对材料结构性的研究, 上课时, 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用秒表、 漏斗来比较少了多少了, 不但费时费力, 还完全偏离了目标要求; 而在另一次的研究课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除了盛水的容器外,只准备了几个果冻壳、一个圆柱形杯子和一支签字笔。这组材料的出现, 不但马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问题的核心即同一标准上, 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 而且为第二部分内容 “量筒的认识” 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迁移的作用, 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通过呈现有结构的材料, 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哪些现象的观察, 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兴趣, 更能提高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对科学概念的自我建构科学课的学习过程, 一般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再进行实验取证, 经过分析、 归纳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 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的过程。其中分析、 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也是提升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通过教师引导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等方法, 使每个学有所得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将此提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对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如六上科学《增强抗弯曲能力》 一课的教学, 在对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研究中,教师通过:“同学们,通过推测形状改变可以增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下一步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状?估计哪些形状有较好的抗弯曲能力呢? 怎样进行测试? ” 等一系列问题的交流与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观察的重点, 更好地控制相关变量,使实验方案更具有科学性、 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操作结束后, 又通过 “观察测试的数据, 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 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的研讨与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 深层次的思考, 从收集、 整理、 分析数据的过程中, 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 从现象到本质, 从感性到理性, 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 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 开启了学生幽闭的新智, 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⑶ 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要采用哪些教学策略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真正重视科学课程
在小学阶段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造成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学的科学课程不属于学生与学校认定的主要课程,在思想上没有很重视这门课程,就造成教师在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
要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要先从教师的思想上改变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的教师才会精心地准备课堂。
二、认真制定教学目标
开设科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增长见识,了解生理、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一些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只满足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如何让学生得到较大的收获,提升他们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仔细斟酌,制定合适的目标。
例如我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脑》一课时,刚开始制定的目标是以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为主要目标,但是在深入探究后,发现学习大脑的知识要想讲透不容易,也必然会涉及许多科学名词和抽象的概念,而认识大脑及大脑的功能是为学生理解如何科学用脑提供科学依据,学生更需要在如何科学用脑方面得到科学的指导,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纠正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上一些错误观念,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后知道如何科学用脑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开发大脑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此,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初步认识大脑的结构特点。2、了解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3、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认识大脑的主要功能,体验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4、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和保护大脑的方法。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与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置让教学这堂课程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为课的目标服务。环节需要用什么方式呈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预设学生的课堂反应,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大脑》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我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
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我们基于学生全休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所以把游戏简单化,清晰化,这样更能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实施评价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日常学习中常见到的现象以判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巩固已学的知识,把科学用脑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四、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的电路》一课,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十二个小组里还有一个组的灯不亮,我没有简单的说:“你们课后再试试吧”,而是让他们小组演示做法给全体同学看,大家一起分析、寻找失败原因,帮助这个小组获得成功。这样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同时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五、大力拓展课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而如何研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要加强实效性。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学生比较容易完成的、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要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适当时可以交谈、书信、家长签字的形式取得家长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尽量设计些简单易行图表式的记录单,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过程性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看,让别人来欣赏,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同学间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励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创造性的去设计、艺术性的去实施。相信我们在不断摸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前进,“让学生出彩,让课堂精彩。”

⑷ 小学科学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
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回有教学价值,1、教答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2、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3、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
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⑸ 浅谈如何提高对小学科学课课堂有效控制策略的经验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回1、教师答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2、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3、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⑹ 如何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和《杠杆》(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1、收集事实;2、整理事实材料;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为了体现上述评价理念,我们设计、尝试了几种评价工具,把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随时进行,将课程、教学、评价融合在一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⑺ 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要采用哪些教学策略

悬念是对一个抄问题还袭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⑻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和《杠杆》(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1、收集事实;2、整理事实材料;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⑼ 小学科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有三大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其实就是化难为易,把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把一件大事分解成一件件小事,这样你就会发现:从小处着手,从易处着手,事情也许并不很难。怎样化难为易呢?(一)化抽象为形象1、语言的形象化。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2、图像的形象化。图像包括图片、图表、草图、绘画、摄影、幻灯、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在无法借助实物的情况下,图像直观是实现形象化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图像的直观性可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所阐述的道理,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尤其是教师自绘图画是很有教学价值的。 3、动作的形象化可以用直观表演、直观演示、直观操作。(二)化理论为实践,从生活中寻找科学性,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实践中获得,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课本知识。(三)化未知为已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四)化复杂为简单,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二、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一)由结论到过程,让学生学深学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展示知识本身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二)由知识到问题,把知识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并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研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当然,问题要设计得有价值、有意义、有挑战性、有新颖性,使其能够有效引领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三)由已知到未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让学生处在陌生、未知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四)由一元到多元,“一元”指的是一元标准、共性认识、普适价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释、个性认识、独特价值。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新课程教学提倡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种解读、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情景生活的多种体验感悟。多样化和个性激活了课堂、激活了思维,有助于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出个性来。(五)由传承(接受)到创新(质疑),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传承和接受,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创新和质疑。这样的学习才会学得深学得透。(六)由依赖性的学到独立性的学,“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杜威)教材的编写因为要受到书面形式等的限制,总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当教材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内容固定下来时,它必然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这样就带来一个矛盾,即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形式上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这也就是说,以书本(教材)形式出现的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七)由教知识内容到教思维方法。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内容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表面的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是要进一步深入进去,挖掘和揭示这些表面结论和说明的产生与形成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三、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越学越爱学、乐学的具体策略有很多,但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特点和秘诀:富有情趣。情趣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发现的幸福。这是有效教学的动力源泉。(一)教师要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上课要投入。 ——这是让你的学生热爱学习的前提。(二)挖掘学科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这是让你的学生热爱学习的核心。(三)“寓教于乐”,把游戏、艺术引进教学,使教学活动充满情趣。——这是让你的学生热爱学习的敲门砖。(四)体验成功,让学生在你所教的学科上获得成就感。——这是让你的学生热爱学习的公开的秘密武器。(五)重建课堂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家的感觉(安全感)。

阅读全文

与小学科学单元起始课教学有价值性的策略探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