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书院和学堂的区别
学堂年龄段一般较低,学龄前儿童,书院一般都年龄大一些了。
㈡ 古时的书院是什么意思
古时的书院——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 ①、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古时著名的四大书院为: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㈢ 古代的书院是大学还是高中
算是初高中,小学是草舍,初高中是书院
㈣ 古代的书院跟现在的大学一样吗
同级别的。只是教学模式和现代大学有不同点,不过古代书院的学风都是杠杠滴。并且版书院都是私权立的哦!至于很多人认为的太学和国子监等的其实相当于官方科学院之等机构。古代幼童蒙学有私立义塾,族学。再大点的孩子读社学(社学教四书五经礼仪,算学和各类技能学科)。成人后就拜入各大书院了。国子监之类需考功名的吧!这样你说书院算不算大学?
㈤ 有谁知道中国古代的书院是什么性质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还是中学
读《抄林海雪原》有感
http://www.cfan.net.cn/info/15465.html
http://blog.sina.com.cn/u/44e5d0e8010005b0
㈥ 古代书院
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个儒士提供了最多的政治机会和经济实惠,朝廷的“文治”,把儒士的荣华富贵梦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宋代与唐代相比,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士族的衰落。一方面,关中、中原的世族大家在连年不断的战乱中或南迁,或破落;另一方面,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平民家庭(庶族)兴起,动摇了世族大家的政治和社会的主导地位。宋朝的主脉络。在政治上,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僚,而非由世族大家世袭的权贵,成为政治的主导力量。
宋代以后,官员家属和他们的后代,都叫官户,官户享有免役特权和全部或部分免除赋税的特权。
宋朝的官户是指品官之家,即一品至九品的官员之家。官僚的子孙以恩荫入仕,即使是低级小官,也算官户;而通过出钱或纳粟买官入仕者,则自正七品以上,才算官户。官户以外的全部人户,都称民户。
官户约占宋朝总户数的千分之一二。在法律上,官户也和民户中的主户一样,依财产多少划分户等,并缴纳两税和各种赋税,但官户可以免除大部分差役,有时也可免除无定时﹑无定量﹑无定类的科配。在触犯刑法时,官户按不同品级有议﹑请﹑减﹑赎等特权。中高级官员有荫补权,其子弟﹑亲戚﹑门客等不经科举考试,即可入仕当官。各级官员还享有朝廷颁赐的俸禄,这是许多官户的一项重要收入,特别是高级官员,各种名目的俸禄收入非常优厚。宋朝对官户也规定了一些禁约,如禁止地方官在所任州县拥有田产,禁止经营场务﹑河渡﹑坑冶等等。官户一般都是官僚地主,很多官户还兼营商业,集地主﹑官僚和商人三种身份于一体。他们利用特权,兼并土地,隐产逃税,放高利贷,牟取商业暴利等。显然,官户是宋朝的上流社会。当然,由于官户不能长久世袭,他们之享受特权,是因为他们本人或直系亲属为官所决定的,所以宋代的官户是经常变动的,是一个流动的群体,享受这种特权的人,也不能称其为贵族。
宋代的官户与明代户籍制中的官籍意义相近,但明代拥有官籍者的数量很少了,多数官员家庭没有官籍,即多数官员家庭非官户而为民户。在宋代,入品官员的家庭均为官户,而在明代,只有极少数官员的家庭有官籍的特殊社会地位。官户在宋代为一官员的普遍待遇,而官籍在明代则是某些特殊官员的殊荣,享受这种待遇的家庭少之又少。
与官不同,士所享受的国家待遇是有限的,他们可以豁免差役,但赋税是同样要缴纳的(可根据皇帝或政府的需要,适当加以减免);他们中,有国立或地方公立学校诸生(最低级的科举功名)资格者,可以得到政府的经济补贴,称“食廪者”。更重要的差别是,他们没有官员所拥有的现成而有效的政治权力来扩张他们的利益。就宋代以后的情况看,有低级科举功名的士,是地方的精英力量,小自钱粮、刑名,大到文化教育,地方官均依赖于这支精英力量。同时,他们是民众与官府、官员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充当了政府与民众矛盾调节人的角色或社会—政治调节器的地位。直到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清末,士阶层一直充当着这种特殊的角色,发挥着这种特定的作用,故宋以后,取代士族的一个词汇,是“士绅”。官是政权的主体(或部分主体)和政治的掌控者,而士则是乡村社会的实际控制力量。[3]官掌控政治,士掌控社会。无疑,儒在宋代以来,真正地成为主流。
㈦ 中国古代几大著名书院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唐宋以来,它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及伦常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过重大贡献。
㈧ 关于古代书院的几个问题……
书院算中等学校```
1.书院应该是综合学科`达到国子监即开始分科``回`
2.低级的为私塾`中级答为书院`高级的为太学或国子监```
3.一般书院老师比较少`国子监由于国家开设`所以有很多老师(科举中部分文人会派到此传授)```
4.不详...国子监应该会分班...
5.不详...会有部分副科`不知有没有体育```
6.不一定`大多开设于城内```
7.此问题有点bt了吧?!好象没有听说某处发现古代书院遗址`所以我也不晓得```
8.书院大致相当于现在中学`学生年龄也应该差不多```
9.家里有点条件的才会上书院```
10.有一点点```
11.规模稍大的书院应该会有宿舍...
12.有宿舍的书院一般也都有食堂...
13.不详```
㈨ 古代公办与私立学校名称有何区别
古代的公办学校应该就是像书院这种的,然后古代的私立学院就叫做私塾这样的,从名称上就能看出学院包含的范围更广,教授的内容也更宽泛。而私塾就显得略显狭小,教授的内容也略显单一,可能教书师傅也只有一位。
其实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私属,想要学习好,想要在某一门领域,出类拔尖,最关键的,还是靠个人的努力学习,不断练习,有句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固然重要,但是起的作用也只是抛砖引玉,至于最后你能不能成为玉,还是要看个人的修炼以及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