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取消医生和教师的事业编制,直接后果是什么
首先,从职业发展来看。
可以不避讳地说,当前的最优秀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高校和公立医院中。现行的教师和医生管理体制都有着严格的壁垒,地方为了保持自己的稳定和利益,是禁止教师和医生自由流动的。从社会层面来讲,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人才的发展成长,不利于总体水平的提高,但是不限制又会加剧地区间的差距,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从个人层面来讲,限制流动会影响自身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会影响自身的利益,所以更希望取消编制,让人员实现自由流动,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
其次,从收入分配来看。
高校教师和医院医生以前是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但是在此次事业单位改革中,打破编制,变成聘用制或者是备案制是高校和医院改革的趋势。其实对于这种改革,高校教师和医院医生总体来说是非常欢迎的。以前由于身份的限制,教师和医生不能做兼职,收入自然比不上公务员,但是改革后身份会有编制改成聘用制,所以兼职工作这些都是家常便饭,收入自然也不会少。而且改革后管理束缚等都没有现在严格,教师和医生只要能力突出收入绝对不会低。
最后,从各种保障来看。
两者取消编制后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教师和医生专业性都非常强,靠的是专业技术吃饭,只要有技术,到哪里都能生存。加之现在的社会保障越来越完善,养老保险等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并轨,退休后,都是差不多的收入,没有太多后顾之忧。
以后的教师就是凭能力吃饭,没有制度约束的这些教师也可以通过兼职等形式获得更高的薪酬。除了大学教师之外,医生这个岗位也在事业单位改革之中。其实取消编制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对于一些医院来说采用“多劳多得”的制度,能够极大地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而教师医生这个岗位也将正式迈入“金饭碗”之列。所以,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这两个职业人员并不希望保留事业编制也就比较正常了!
看到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呢?一起来看看。对于作为旁观者的老百姓来说,“铁饭碗”没了,其实是有人开心有人愁的。
有人表示很担心:
1.医院和学校两大民生工程千万不能走向市场化,后果不敢想。
2.主要是降低人民花钱问题,不要越改越贵,让老百姓少花钱才对。
有人表示这是好事儿:
1.如果这样,国家强盛有希望了。
2.好事好事,人人平等。
3.应该都搞聘用制,能者上不能者下,让更多人有机会。
2. 依法治价应正确看待的几个问题
价格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价格稳定其实质是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具体商品和服务价格会有涨有跌。只有通过价格信号准确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才能引导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应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作用,鼓励公平、公开、合法的市场竞争;政府应严格依法制定合理的价格调控目标,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的时期,依法使用价格调控手段,避免价格波动过大造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 走市场化道路按商业模式经营or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原则哪个好
坚持公益化原则好,因为这是我国的一个医疗方面的大纲,做好事也是我国的传统,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
4. 公益项目如何以市场化的方式去进行运作 很好的思路
有证据显示,该项目由王鼎公司策划,并称是公益市场化的新探索模式,对于这种以市场行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模式,应当遵循哪些原则,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汝鹏:博爱小站进社区,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项目本身并没有问题,企业出资购置房车作为博爱小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救护等各种便民服务,车体为企业作广告以获得收入冲抵项目承办企业的投入成本,红会没花钱实施了公益项目,社区群众获得了免费提供的服务,承办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又通过车体广告回收了投入成本,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策划,也是一个很好的公益项目。大家质疑的问题或许不是项目本身,而是项目运作链条上的利益归属问题。商业系统红会在实施这个项目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公司的问题,我们已致函中国商业联合会要求尽快进行调查,并向公众作出交代。 公益项目如何以市场化的方式去进行运作,这是中国公益慈善组织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那种坐等捐款上门、没有服务意识、没有营销意识、没有社会创新的公益慈善组织是不可能成为有影响力、有公信力、有救助实力的公益慈善组织的。这里的关键是,要把运作模式设计好,公益行为与公司行为要泾渭分明,不能缠绕不清。市场化运作的公益项目要实现三方共赢:首先是要让需要帮助的群体得到免费服务或无偿资助;其次是让公益慈善组织获得公益资源,不花钱办好事;最后是要让承办企业有一定的回报,保证可持续性。但这种回报应是通过所提供的社会服务间接获得,而不是从慈善组织或受助方中获取。公益慈善组织在这当中要做的就是加强监管,通过严格规范的制度建设和运作流程,堵塞漏洞和寻租空间,防止好菜变味,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