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戲劇學院一年的學費是多少
沒有一個叫「北京戲劇學院」的大學。
類似的大學有:
1、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總部、亞洲戲劇教育研究中心總部和世界戲劇院校聯盟秘書處所在地,是世界戲劇院校聯盟國際大學生戲劇節活動基地。中央戲劇學院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戲劇教育席位,是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中央戲劇學院的歷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1949年12月,中央戲劇學院正式開辦;1950年4月2日,召開了中央戲劇學院成立大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校名。
2、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北戲」)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北京地區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藝術類高等職業學院。北戲的前身是創建於1952年的北京市私立藝培戲曲學校。2002年12月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成立,正式舉辦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2006年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並入學院,充實了學院的教學、科研力量。現有職工357人,專任教師233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專家67人。有北京市名師5人,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7人,北京市專業帶頭人1人。學院面向全國招生,開設京劇、地方戲曲、音樂、舞蹈、藝術設計和影視表演等多個專業方向,已從單一的戲曲學校發展成為綜合藝術院校,培養了孫毓敏、張學津、趙葆秀、谷文月等近7000名藝術人才。 2012年2月學院成為「北京市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3、中國戲曲學院:
中國戲曲學院成立於1950年1月28日,原隸屬文化部,最初稱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1955年1月正式定名為中國戲曲學校。1973年11月並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後更名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戲曲學校」。1977年2月正式恢復中國戲曲學校建制。1978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中國戲曲學院,並招收第一屆本科生,從此揭開了中國戲曲藝術教育的新篇章。2000年劃轉北京市,國家對學院實行文化部與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為主的體制。學院首任校長是中國現代戲劇奠基人之一的田漢先生,王瑤卿、晏甬、蕭長華、史若虛、王榮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杜長勝等先後任校(院)長。學院的校訓是「德藝雙馨,繼往開來」。學院目前設有京劇系、表演系、導演系、音樂系、戲曲文學系、舞台美術系、新媒體藝術系、國際文化交流系、基礎部、附中等10個教學單位,有「戲劇與影視學」、「音樂與舞蹈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藝術學理論」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15個本科專業和27個專業方向。戲劇戲曲學為北京市重點學科,並列入北京市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京劇表演專業是學院的傳統優勢專業,也是國家和北京市兩級特色專業。
4、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前身是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原址--西四石老娘胡同,成立於1950年。北京電影學院從它的前身--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的創立(1950),到現在已走過五十八年的歷程。五十八年來,電影學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學科到多種學科;從單一學制到多層次學制;從十餘人的師資到今天五百餘人的教職工隊伍。在歷史的進程中,電影學院與電影事業的發展及變革風雨同舟,電影教學和電影創作實踐相輔相成;做到既培養了大量人才,又有電影藝術理論、創作的成果,為中國電影事業培養了萬余名電影各專業的畢業生,在發展中國電影事業方面,做出了它應有的貢獻,影響遍及國內外。
5、北京演藝專修學院: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是一所網路院校,北京演藝專修網隸屬於北京九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於2006年批准成立,學院座落在北京中關村昌平園,毗鄰長城、明十三陵和十三陵水庫,學院內風景秀麗、空氣清新,被譽為"園林式學校",北京大學新校區、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著名高校環布周圍,文化氣息濃郁。辦學十年來,北京演藝專修學院秉承「寬進、嚴教、嚴管、嚴出」的育人思路,突出「質量為魂、學生為本、特色發展、重在應用」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高等藝術教育改革思路,創新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努力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形勢。學院從辦學伊始,始終堅持專家治校、名師執教。開設有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影視編導與製作、影視攝影與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教育、流行聲樂、器樂與音樂製作、中國舞、流行舞、國標舞、模特表演、文化產業管理、藝術設計等專業,組建了三個專業群藝術委員會。它們分別是戲劇影視藝術委員會、音樂(流行音樂)藝術委員會、舞蹈藝術委員會。
㈡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大學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是公內辦大專院校。你上容國家教育部網站,在右上角「文獻」那裡下載一份《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或直接網路:全國高等學校名單),你就可以見到國家教育部是明確地將「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定性為「公辦大專院校」的。
㈢ 北京有哪些藝術院校
北京藝術院校很多:
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舞蹈學院,北京戲曲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
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
以上是公立國家級或北京的藝術院校,還有一些民辦,私立藝術院校很多很多。
㈣ 上海戲劇學院是民辦學校還是公辦學校
無疑問,民辦、、
㈤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辦學歷史
解放 初期,在宣武區陶然亭有一所私立戲曲學校,即「藝培戲曲學校」,它的建成是與當時身為「梨園公會」會長的沈玉斌分不開的。一次在中南海為首長演出中,周恩來總理見到沈玉斌時道:「你姓沈,是戲曲界的負責人對嗎?你們辛苦了!」短短一語體現了黨的關懷,促成了沈氏辦戲校的決心,設想不要國家出資屬民辦性質,但又不同於過去的舊科班。
籌建工作開始了,校址利用「松柏庵」破廟。沈玉斌為辦藝培戲校,忍痛賣掉前府胡同13號的私宅房產。後來還典賣了家中的電話、首飾和裘皮大衣等貴重物品,但這遠遠不能解決支出所需。
1951年7月26日,在梁小鸞等人的奔走倡導下,戲曲界在京女演員五十餘位聯合義演為藝培籌集資金。演出《玉堂春》和《大八蠟廟》。劉喜奎、碧雲霞親任舞台監督,這次坤伶大會文武雙出,在京劇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排戲時沈玉斌見特請的趙桐珊(芙蓉草)最為忙累,不知如何感謝才好,王瑤卿安慰他說:「桐珊是個熱心人,為了培養下一代,排排戲有什麼?道道辛苦就行了。」雖說如此,沈氏心裡甚是過意不去。緊張的排戲,大家都是熱汗淋淋,但卻都樂呵呵毫無怨言,沈玉斌深受感動,趕忙抱來十多個大西瓜,請諸位消暑解渴。
地處天橋的鳴華京劇團,亦聞風而動,梁益鳴、張寶華率團演出拿手劇目《打竇瑤》等。梁益鳴把全部收入親自送到梨園公會,對沈玉斌會長說:「我們劇團能力有限,只能表表心意吧。」李桂雲又組織河北梆子劇團義演了一場。荀慧生、於連泉(筱翠花)兩位名家披掛上陣,義演了《樊江關》。剛從武漢返京的梅蘭芳,聽說學校正在籌款,不久即在長安戲院演了《金山寺·斷橋》和《鳳還巢》。
剛從香港歸來不久的馬連良和張君秋,正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得知藝培正在籌款,義不容辭地義演了《四進士》,並特意打來長途電話,請沈會長派人前去取款,沈玉斌親自趕赴津門,待接到款後,方知是該場演出的全部收入。按慣例應是收入低微的班底演員不在義演之內,沈忙說:「怎麼好要大家的戲份呢?」郭少安說:「這不是您沈先生私人組班,辦戲校是為了下一代,我們也應盡一點責任。」沈只得眼含熱淚連聲道謝地把錢收下。
告別舞台多年的名凈郝壽臣,親率弟子於長安戲院義演花臉大會,戲碼為王玉讓的《鬧江州》;王永昌的《草橋關》;袁世海的《盜御馬》,大軸為郝老的《李七長亭》,73歲的蕭長華演解差。接二連三的籌款義演,充分體現了戲曲界對培養下一代的一片赤誠之心。 1951年11月下旬,在松柏庵的後院里,出現了十幾個十一二歲的孩子,天天在那裡練功,他們算是藝培戲校的第一批學員。可在當時這里既不像學校,又不像科班,只能稱它為「梨園子弟學藝班」。為了給學生「抄功」,聘請了王仲元、劉佩永、張喜鴻,沈玉斌只能付給他們微薄的車馬費。後又請來了尚小雲在正樂科班的師兄弟李三星,他是名凈李順德之子。為早晚能幫助照料,就住在廟內。
校址地方不夠用,沈玉斌見那麼多的殿堂常年供奉尊神,反復考慮,萌生了請諸神退位的念頭,但此舉非同小可。他先得到了王瑤卿、蕭長華的支持,又經梨園公會常務理事會研究決定,恭請大殿內的佛像起駕,在殿西小跨院「深葬」。屆時擺香案焚香燒紙,沈玉斌當眾虔誠禱告念念有詞,儀畢後大家小心翼翼地把諸神一尊尊直立安放坑內,然後填平整好,此舉總算圓滿成功。
20多間大小佛殿,經過更換門窗和修葺粉刷,變成課堂。供桌和匾額改製成桌椅。辦公設備是向梨園公會借來的,創業時的教學用具,一些是三義永捐贈的,一些是部分教師貢獻的。在各方的支持下,學校總算有了初步模樣。後經多方磋商,組成了由王瑤卿、蕭長華、郝壽臣、沈玉斌、貫大元、譚富英、李少春、葉盛章、梁小鸞、史若虛、王頡竹等人組成的招生委員會。1951年12月4日於新民報刊登「藝培戲曲學校招生簡章」。不幾日,即有500多名學生前來報名。經過初試和復試,到次年的1月3日注冊報到,前後僅用一月時光,即完成了一切招生工作。全體工作人員都是白盡義務,不取任何報酬。 協助沈玉斌的,有荀令文負責教務工作,負責事務的是吳仁本,經過多方奔走,相繼請來各行教師到校任教。這已屬不易,因當時已有一所國家辦的戲曲學校,校長為王瑤卿,有威望的師資幾乎均被請去,而且是固定工資,一切開銷均由國家支付。而藝培戲校屬於私立,所需資金全靠沈玉斌個人支撐。
諸連順是眾所公認的好教師,自從富連成科班報散後,就沒有了工作,加之他本人有不良嗜好,生活無有保障。沈玉斌請他出山任教,他非常感激。蕭長華得知後,逢人便說:「玉斌這個辦法真好,既解決了小的學戲問題,又解決了老的吃飯問題,真是積德修好哇!」
為了開辟寬綽的練功場地,梨園公會研究決定,將義地的墳墓遷走,並成立了以沈玉斌、於永利為首的「遷墳委員會」。通知亡者家屬前來認領陪葬物品。遺骨裝入瓷壇或棺中,這其中就有楊小樓、陳德霖、金少山、高四保、高慶奎、王長林、文亮臣、宋永珍、李世芳等諸多名家,以及尚小雲之母、姚玉芙之父,於連泉雙親及夫人、譚富英夫人等,他們大部遷往南苑集賢村重新安葬。此工作從1951年底至1952年初,用了一個多月。
1952年初春,北京私立藝培戲曲學校正式建成了,經市文教局批准,成立了戲校董事會,梅蘭芳任董事長,郝壽臣、沈玉斌任副董事長,王瑤卿、蕭長華為咨詢董事,在董事會上推選郝壽臣出任校長,並制訂了學校章程和教學方針。
教師也隨之有所增加,武旦教師暫請李金鴻代課,武戲教師王德森、王恩垣,隨之郭靜安等也來校任教。不久又相繼請來了武丑教師王福山,醜行教師趙德普,小生教師衡和華。蘇連漢因有時搭班赴外地演出,沈玉斌便親自登門,請侯喜瑞出山臨時代課。
建校時無校舍,學生只能走讀,中午在校用餐,其經費全靠沈玉斌設法解決,由於經費所限,伙食只能從簡,主食饅頭或窩頭,副食白菜和蘿卜。當時也曾因經費接不上,出現過斷炊的局面,學校只得讓學生回家用餐,無奈沈玉斌只好含著眼淚道歉致意。同樣因經費關系,當時也無力添置練功地毯,只能讓學生暫時自備棉墊。由此可以想像當年「藝培」創業是多麼的艱辛。
北京市市長彭真聞知藝培處境艱難,於5月27日親臨學校視察,了解情況後不久,學校便接到市政府批示:除每月補助經費2000元外,另撥萬元修建宿舍;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戲曲事業的關懷。 經濟有緩,部分教師能按月開支,又添置了一些教具和其它設備。但不久又出現了緊張局面。董事長梅蘭芳,為給藝培籌募基金,與中國戲曲實驗學校原四維戲校的學生,1952年6月24日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了一場義演。戲碼為侯正仁《四傑村》,劉秀榮、張春孝、鈕驃《豆汁記》,大軸是梅蘭芳《霸王別姬》,劇中除劉連榮的項羽、姜妙香的虞姬、王少亭的韓信、蕭長華的更夫等為梅先生的老搭檔外,為加強演員陣容,由戲校的錢浩梁、朱秉謙、楊啟順、袁國林、賀春泰、傅殿華、柏之毅、史燕生分別扮演韓信帳下的樊噲、周勃、王陵、彭越、陳賀、孔熙、英布、曹參八員漢將,使該戲增色,劇場之內盛況空前,演出的收入給藝培解決了燃眉之急。後來馬連良得知後,便主動發起以富社師兄弟為主的一場義務戲,為藝培籌集基金。1952年8月5日在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群英會·借東風》,由侯喜瑞飾黃蓋、馬連良前魯肅後孔明、曹連孝前孔明後魯肅、葉盛蘭飾周瑜、黃元慶飾趙雲。蕭長華、郝壽臣兩位亦粉墨登場,分飾蔣乾和曹操。由首都實驗京劇團助演,開場為吳鳴申的《嘉興府》。這之後,馬連良、張君秋又義演《四進士》,票款全部經梨園公會轉交藝培戲校。
隨著戲校的發展,人員也在不斷增加,教師已有20多人,由於學校創業維艱,請來的教師只發給以小米為計算單位的低工分。臨時代課的只給予菲薄的車馬費酬勞,有的教師主動義務教學,不取一文錢。荀令文就曾對沈說:「三叔,如果開支緊張,我也和您一樣,暫不要報酬。」他在學校的一年多中,從未領過任何報酬,後因工作需要,他調到梨園公會。
學生開始上課學藝,沈玉斌一度想給學生們重新起個藝名,甚至連排什麼字都想好了。蕭長華聞聽搖了搖頭說:「不妥!那不變成舊科班了嗎?玉斌,你看是不是這么個理兒?請你慎重考慮!」沈聽罷之後,連連點頭道:「您老說得對,多虧您提醒!」此事作罷。
戲曲學校分生、旦、凈、丑諸多行當,分行關系著一個學生的命運與前途。初選的行當對某些學生往往不一定合適,要通過觀察了解和培訓實踐加以糾正。為此學校有明文規定,若是學生一旦不適所學行當可以變更。所以這批學生中就有不少人畢業時的專業與初學的行當有了較大的變更,當時學生們稱它為「大改行」。
有的學生確實不適應學戲,只得勸其退學另謀出路。巴金陵原也有人主張讓其轉學,沈玉斌卻堅持己見,認為他是棵好苗子,須正確引導,於是親自給他說了一出崑曲《春香鬧學》,果然不凡,畢業後他一直在校任教,現已是桃李滿門的優秀教師了。
1953年2月9日下午,梅蘭芳主持了「藝培」的最後一次董事會,總結了戲校1953年一年的工作之後宣布,因經費和師資的困難,經市政府批准,學校由政府接辦。市文化局副處長王松聲宣布,改名為「北京市戲曲學校」。北京市私立藝培戲曲學校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郝壽臣校長曾對學生們說:「戲校能有今天,多虧了沈校長啊!」1992年,北京市戲曲學校建校40周年之際,鄧友梅曾撰文《校慶之時不要忘記沈玉斌》。
1993年北京市戲曲學校被評為北京市重點中專;1994年又被評為省部級重點中專;1994年、2000年兩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專並連續五次榮獲「北京市、省部級精神文明標兵單位」的光榮稱號。同年,學校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的進程中,又增掛了「北京市藝術學校」的校牌,增設了中國民族舞、芭蕾舞、國標舞、音樂電腦製作、舞美燈光音響班、基功師資班、木偶等多種學科,接納了廣西、安徽、雲南、湖北、唐山等地的京劇委培生,又有一批優秀的藝苗展現在觀眾之中。
2000年和北京師范大學聯合成立了北京師范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開設了戲曲系、舞蹈系。學校曾組團出訪了俄羅斯、韓國、比利時、法國、德國、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並與台灣復興劇校建立了長期的文化交流關系,自1994年9月以來,已先後派遣和辦理8批專業教師,共百餘人次赴台教學傳藝,深獲好評。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級領導的關懷下,於2002年升格成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多種專業、多項學科的名牌學校和綜合藝術的教育基地。
2003年開設的北京市尖子人才後備班,一年多來成績突出。學生魏春榮獲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楊菲獲侯寶林金獎,以及其他各項獎項。我院業已成為北京市藝術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2008年1月,學院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評為「優秀」。2011年12月,學院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評為「北京市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㈥ 中國戲曲學院和北京戲曲學院一樣嗎有什麼差別
中國戲曲學院和北京戲曲學院一樣,沒有差別,中國戲曲學院就是北京戲曲學院。
中國戲曲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北京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哲社管理二級單位。
學院成立於1950年1月28日,原隸屬文化部,最初稱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1955年1月,更名為中國戲曲學校。
1973年11月並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後更名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戲曲學校」;1977年2月正式恢復中國戲曲學校建制;1978年10月,升格為中國戲曲學院;2000年,劃轉北京市。
(6)私立戲曲學校擴展閱讀:
中國戲曲學院是中國唯一一所獨立建制的培養戲曲藝術高級專門人才的院校,是中國戲曲教育的最高學府,在國內戲曲教育領域中,專業最完備、培養體系最健全、優質師資最集中、輸送高端專業人才最多、業內影響最大,在全國戲曲教育領域中起到引領示範作用。
是全國「戲曲特色鮮明、國內水準一流、國際影響廣泛」的高水平特色大學,被譽為「中國高端戲曲人才培養的搖籃」。
學院成立於1950年1月,是新中國由國家舉辦的第一所戲曲教育機構,首任校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詞作者田漢先生。
校訓是「德藝雙馨,繼往開來」。學院原隸屬文化部,最初稱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1955年1月正式定名為中國戲曲學校。1978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中國戲曲學院,並招收第一屆本科生。2000年學院劃轉北京市,2014年,文化和旅遊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戲曲學院。
㈦ 全國有哪些藝術院校
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公立大學):
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中央音樂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 中國戲曲學院 北京舞蹈學院 解放軍藝術學院 天津音樂學院 天津美術學院 魯迅美術學院 沈陽音樂學院 吉林藝術學院 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 南京藝術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 山東藝術學院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湖北美術學院 武漢音樂學院 廣州美術學院 星海音樂學院 廣西藝術學院 四川美術學院 四川音樂學院 雲南藝術學院西安音樂學院 西安美術學院 新疆藝術學院
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民辦大學):
河北傳媒學院 河北美術學院 大連藝術學院 遼寧傳媒學院 吉林動畫學院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江西服裝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 北海藝術設計學院 四川傳媒學院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雲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資料擴展:
藝術院校是指專門開設藝術及含有藝術性質各專業的院校,普通類高校也設有藝術學院或藝術系。以及具有院校性質從事藝術教育教學機構。教育部對於藝術院校學歷分為:具有學歷教育資格的藝術院校和非學歷的藝術院校。
藝術類院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各專業知識,能從事各專業門類教育和實踐的人才。教育部對於藝術院校學歷分為:具有學歷教育資格的藝術院校和非學歷的藝術院校。
藝術類普通高等院校共96所,其中本科45所,專科51所。(備註:不包括含有藝術類專業及含有藝術性質且歸類為其他類型的院校、參照獨立設置本科藝術院校招生院校以及港澳台藝術院校)
公立本科院校31所,民辦本科院校10所,民辦本科獨立院校4所。
音樂類:聲樂、鋼琴、民樂、調律、錄音、作曲、音樂學、管弦樂、音樂教育等。
戲劇類:表演、導演、戲劇文學、攝影、錄音、舞台藝術、電影電視等。
美術類: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學、設計學、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動畫、環藝設計、建築設計、數字設計等。
舞蹈類:古典舞、爵士舞、民族舞、民間舞、現代舞、芭蕾舞、國際舞、拉丁舞、街舞、舞蹈編導等。
傳媒類:播音與主持藝術、新聞采編、廣播電視編導、照明藝術等。
資料鏈接:藝術院校 網路
㈧ 北京的藝術類民辦學校有哪些!
民辦學校裡面都帶有藝術類的,為的就是招學生.但還是要參加自考什麼.建議還是直接去公辦的自考吧.
㈨ 志願填報: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專科
㈩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
公辦
在太原乃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