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一部美國電影 一個小男孩有心臟病 公立醫院要排期 私立醫院需30萬美元又治療不起 最後爸爸被迫
迫在眉梢 John Q(2002)
導演:尼克·卡索維茨
編劇:James Kearns
主演:丹澤爾·華盛頓/Gabriela Oltean/金伯莉·伊麗絲/Ron Annabelle/Daniel E. Smith/雷·利奧塔
類型:劇情/驚悚/家庭/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 西班牙語
上映日期:2002-02-15(美國)
片長:116 分鍾
又名:迫在眉睫 / 燃眉之急
生活並不富裕的約翰·Q·阿奇伯德(丹澤爾·華盛頓 Denzel Washington飾)是個工廠里賣命工作的工人。為了養家糊口,兩夫妻感情日漸淡漠而導致婚姻瀕臨破裂。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不幸降臨在了他們9歲的兒子邁克爾身上。
一天,邁克爾突然在棒球場上昏倒,當約翰·Q把兒子送到醫院後才得知:兒子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需要進行心臟移植手術才能保住性命,這高昂的手術費用遠遠超過他的醫療保險范圍。約翰·Q幾經溝通未果,醫院主管決定把他們從等待移植者的名單中剔除。此舉激怒了作為父親的約翰·Q。他憤然持槍闖入了醫院的急診室,綁架了無辜的醫護人員和病人做人質,要求院方立刻為兒子動手術。這場挑戰道德與法律的人性之戰,並非想像得如此簡單……
2. 我有一朋友在美國當醫生50了,一個人工作,在一家私立醫院,年薪15萬,在達拉斯。四口人,我想知道他
那肯定是生活相當好了,美國的醫生,退休金還能少了嗎。不過你這個朋友好厲害啊,能拿下美國的醫師證,牛人!
3. 美國醫學手段那麼發達,為何面對新冠病毒卻無能為力
他們對新冠疫情束手無策的原因其實有一部分是因為國民思想問題,我們國家的公民思想都是比較服從指揮的,但是美國的公民不一樣,就算是他們換了一個嚴格抗擊疫情的總統,他們的公民也會有自己的思想,這其實和國家關系也不大,是因為東方人和西方人的原始思想問題。
在疫情來臨之際,我還是很慶幸我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正是因為我們國家的強大,我們才不需要擔心自己是否會被感染,這樣的國家可謂是安全感最高的國家了。
4. 美國醫院是事業單位嗎
美國沒有事業單位之說,美國醫院有私立的和公立的,公立醫院類似於中國的非盈利事業單位,裡面的醫生護士屬於政府雇員。
5. 為什麼說日本醫療體系是個好榜樣
日本多樣化、有底線的醫療服務體系
日本基層醫療由個體診所提供服務,醫院醫療服務主要由私立非營利性醫院承擔。但日本對社會辦醫的要求是有底線的,禁止社會資本舉辦私立的營利性醫院。
基層診所主要以專科診所的形式出現,也有少量公立醫院提供初級醫療服務,日本醫葯分業,大多數醫院門診徹底被剝離。
初級醫療系統中,有1/3的醫生是被診所僱傭的,其餘都是醫生自己當老闆。診所通常是由醫生個人開業,或由醫生集團舉辦。
在日本,醫生集團由幾個醫生組成,共同擁有一家醫院或者一個診所。
診所既可以提供全科服務,也可以可以提供專科服務。日本初級醫療服務的組織形式通常是1名醫生+幾名護士,2011年日本診所全職人員的配置平均為7.2個人,包括1.2個醫生,1.8個護士,2.1個前台。
從醫院構成上看,2013年日本15%的醫院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舉辦,其餘的醫院均為私立非營利性醫院。
從床位來看,20%的床位屬於公立醫院,80%的床位屬於私立非營利性醫院。
特別注意的是,私立非營利性醫院被認為是公共醫療的一部分,接受政府的各種津貼補助,也在公共醫保資金的支付范圍之內。
日本不允許私立營利性醫院開業,但允許企業醫院存在,為企業員工提供醫療服務。我們可以這么簡單理解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營利性」就是醫院的結余可以用來分紅,「非營利性」就是醫院的結余被認為是公共資金,資金不能私自處理,只能全部用來發展醫院,更多要求體現在日本醫療法中,我國台灣地區也借鑒了日本的做法。
清晰界定了公共醫保和私人醫保的邊界
日本建立了強制型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也就是公共醫療計劃,每一位居民或者雇員都必須加入公共保險計劃,合法移民也要求加入社會保險計劃,但黑戶移民以及遊客不包含在內。一個居民如果退出強制醫療保險,重新加入時要額外交納2年的保費,這相當於罰。大約3400個保險機構負責提供公共醫療保險。
除了兒童和老人,公共醫療保險的自付比例為30%。3歲以下兒童自付比例是0%,70~74歲老年人自付比例是20%,75歲以上老人的自付比例是10%。
公共醫療保險沒有起付線,自付以及部分處方葯的費用可從收入減免稅中得到補助。另外,個人自費的情況並不清楚,從日本整個醫療支出看,個人自費佔到了14%左右。僱主承擔了保費籌資一半的費用,保費負擔占公司收入的3%~10%不等。
私人醫保和公共醫保的邊界非常清楚,前者在日本保險計劃中處於補充地位。第一種是對強制公共醫保的補充險(Supplementary Insurance),這是居民自願參與的,主要以包乾的形式支付醫療費用,彌補公共保險的保障不足,比如每日住院費用。第二種是補充險(Complementary Insurance),覆蓋了公共醫保未涵蓋的項目,在日本屬於補充地位。最後,私人保險開發的替代公共醫保的綜合醫保(Substitutive Insurance),在日本是不允許的。
通過長期護理險成功逆襲老齡化
日本在老齡化危機前快速調整了布局,發展了長期護理險。
2000年日本推行了長期護理保險,這是一種強制性的保險,覆蓋了65歲以上老人以及40~64歲的失能老人。
護理服務包含很多內容,有居家護理(Home Care)、臨時看護、上門服務和各種護理需要的輔助設施,這些設施也在公共保險的支付范圍內。居家護理的服務提供者大多數為私立機構,其中62.6%的機構為私立營利性,36.4%為私立非營利性,0.4%為政府舉辦。
長期護理險不允許覆蓋私立營利性機構提供的服務。
護理保險的籌資,一半來源於保費,一半來源於稅收。40歲以上的人都需要交納保費,65歲以上的老人交納保費的情況是根據收入來決定的。在日本,僱主和雇員共同負擔長期護理保費,一半對一半。此外,居民長期護理險的自付比例為10%,日本根據收入情況會給自付總額設定一個上限。
整體上看,日本強制公共醫療保險和護理保險共同涵蓋了住院費用、急診費用、精神疾病治療費用、合法范圍內的處方葯品、居家護理、理療和大部分牙科服務,也覆蓋了診所提供的醫療服務。不同身份的人,他們的保險是由不同的機構運營的。比如,雇員的公務員的醫保由獨立的保險機構運營,一些專業人士的醫保也是如此運營,比如私人開業的醫生。
對中國而言,日本給中國最大的啟示是:在醫療領域發展「市場」不是一概而論,而是明確鼓勵非營利性醫院和醫生主導診所,禁止營利性醫院,確定了公共醫保支付的邊界。除此之外,中國處在人口結構變化和醫療需求變化的十字路口,快速布局調整可能會讓醫療體系彎道超車。
擴展閱讀:
為什麼說美國醫療體系是個「壞榜樣」?
文|王建秀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號「奇點網」
ID: geekheal_com
看到這個題目,肯定很多朋友會跳起來問:無論是醫療服務供應方的多樣性,還是健康保險公司的實力,還是各種技術創新、互聯網醫療創新,美國無一不是走在世界前列,在美國醫療領域自由市場,組織效率如此之高,你為什麼說他是個「壞榜樣」呢?難道不值得中國學習嗎?
別著急,這里並不是要否定美國的醫療體系,而是對於中國來說,要借鑒某一體系的經驗,首先要看鞋子穿在腳上合適不合適。我們可以仔細想想,一個人均 GDP 54,629 美金的發達國家和一個人均GDP 7,590 美金的發展中國家究竟在哪些層面有可比性?一個醫療支出佔GDP17.5%的國家,和一個剛剛建立全民醫保體系、醫療支出佔GDP 5.5%的國家,在哪個維度上可以去比較?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醫療體系的整體結構。
根據 Health Affaires 的數據,2014年美國醫療支出30,313億美金,占整個GDP的17.5%,當年美國GDP總量為173,481億美金,其中自掏腰包的支出為3,298億美金,占支出的10.8%;美國總人口3.18億,人均醫療支出 9,523美金,人均GDP54,502美金。2014年,美國醫療支出比上年增長了5.3%,超過2013年2.9%的增幅。
私立非營利性醫院為主力軍,同時醫療預防體系薄弱
從醫療服務供應體系來說,美國的基層醫療全部由私人開業的家庭醫生來完成,這些家庭醫生的初級醫療保健服務,往往包含在某一個醫療保險的網路內,擔當健康守門人的角色。
從醫院的床位資源看,美國只有15%的床位屬於政府舉辦的公立醫院,約70%的床位屬於私立非營利性醫院,約15%的床位屬於私人營利性醫院。根據美國The 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 2016年的數據,美國一般醫院(除監獄醫院、大學醫務室等)數量為4,926 家,其中政府舉辦的醫院為1003家,佔20.3%;私立非營利性醫院為2,870家,佔58.2%;私立營利性醫院為1,053家,佔21.3%。
從資源上看,美國社會辦醫數量佔80%,但私立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居主導地位。美國對醫院的所有制保持開放態度,不像日本那樣,禁止私立營利性醫院。在自由和寬松的環境下,美國醫療服務提供方包括:醫院,自由執業的各類醫生集團,個體診所,合夥診所。
在美國,醫療服務領域的理念還是以治療為主,比如人們做一個置換關節的手術會很容易,但在預防慢性病方面,美國做得並不好。
醫療資源越來越聚集,私立保險公司消耗了過多社會資源
從整個保險體系來看,美國政府承擔了65歲以上老年人、貧困人口和殘疾人的醫療保險,它們分別是Medicare 和Medicaid,私立保險機構覆蓋了至少56%的人群。2012年前,美國並不要求人們強制購買保險,2012年奧巴馬ACA法案出台後,要求大部人強制購買保險,要求僱主必須為員工購買保險。當然,現在奧巴馬醫改還在2016年的大選中風雨飄搖,其命運並不確定。
美國的保險網路有各種模式,最典型的是管理式醫療機構HMOs,比如凱撒集團,在這個保險體系內設定了嚴格的分級診療體系,保險人必須選擇一位家庭醫生,轉診後才能報銷,在HMOs體系外,保險公司不負擔任何開支。
在保險公司、醫療服務、患者、醫葯企業多方博弈的生態下,最大的贏家是保險公司。根據美國的statistic網站,2014年美國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instry 的收入達到8779億美元(圖1)。其次是醫葯市場,2014年美國醫葯市場為3740億美元(圖2),佔全世界醫葯市場的40%。最後是醫療器械市場,2014年美國醫療器械市場為1360億美元(圖3)。
?
圖1
?
圖2
?
圖3
隨著保險公司話語權越來越強,美國的醫療服務機構呈現這樣一個趨勢:個體診所面對保險談判精疲力盡,很多個體診所要麼改去加拿大執業,要麼乾脆關掉診所被醫院僱用。單體醫院趨於聯合,增加與保險公司談判的籌碼。醫生集團也由小規模,逐漸多學科聯合,原因之一是:增加和保險公司談判的力度。
保險公司的行政和管理成本,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根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醫療支出中有21%花在了行政管理成本上,其中85%來源於私人保險公司(來源1)。
最大的問題是:醫療投入和健康產出不成正比
健康結果和財務可持續性,幾乎是美國醫療體系最受詬病的靶點(圖4、圖5)。美國用了佔GDP 17.5%的費用,最後獲得的人均壽命與人均醫療支出僅為美國零頭的古巴相差不遠。從健康產出看,美國的人均壽命低於OECD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水平。
?
圖4
?圖5(最高的一項為美國)
2014年,美國醫療支出比上年增長了5.3%,超過2013年2.9%的增幅,平均每個人的醫療開支為9,523美金。在過去的35年裡,美國在總商品和服務上的消費以年平均7.2%的速度在增長,而醫療保健的消費增長率卻高達9.8%。
美國醫療保健的費用增長長期高於整體經濟的增長,為此美國聯邦政府、企業僱主和家庭都承擔了巨大的財務壓力。美國《Ameiricas』 Bitter Pill 》這一書的反思:醫療費用也是美國家庭最大的單體消費和支出項目,這些支出包括個人自費,也包括支付的保費。根據 Health Affaires 的數據,2014年在美國3萬億美金的醫療支出中,財務分擔分別如下:households (家庭)佔28%,federal government(聯邦政府)佔28%,private businesses(私人企業)佔20%,local govements(地方政府)佔17%。
我們小結一下美國醫療體系的特點:
第一,美國在醫療創新方面的各項投入比任何國家都高,在新技術和新葯品的使用上,美國也走在全球前列。
第二,美國以商業保險為主流的分散支付方在控制醫療費用上漲方面合力不足。僱主的醫療負擔越來越重,另外為了增加和保險公司談判的籌碼,醫院趨向於集中、聯合,導致供給方集中,個體診所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
第三,美國基礎醫療體系薄弱,特別是預防為主的醫療體系,導致很多慢性病和老年疾病沒有得到積極干預,從而推高了整體費用。
第四,美國商業保險的運行機制抬高了整個行業的行政成本,極大地消耗了社會資源。
第五,美國在疾病治療上投入了大量費用,而在慢性病、老年疾病等健康干預上卻非常被動,包括肥胖在內的生活方式疾病長期困擾著美國。
看到這里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美國醫療支出高得出奇。美國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市場競爭機制,值得中國學習。但我們也必須明白,一個國家的健康醫療體系必須在醫療質量、醫療提供效率、健康結果和財務上保持平衡,觀察美國醫療體系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反思:比如更理解基礎醫療對於中國未來的重要性;警惕醫保籌資擴容後帶來的財務可續性壓力;加強慢病管理和健康干預等等。
6. 為什麼像美國還有很多的私立學校、醫院他們的公共福利不是很好嗎
學校:公立學校完全免費,但是教育質量不保證,就比如中國一般好的學校也有很多私立校,但是私立收費較貴
外國人去本國讀高中及以下只能就讀私立學校,公立只是給美國公民
7. 美國的私立醫療醫院是不是不如公立好
美國跟國內不太一樣,有些大醫院是私立的,但是技術特別棒,所以,這個是綜合因素決定的,攜康國際應該可以針對個人不同情況來進行匹配。
8. 美國的私立醫療醫院是不是不如公立好
美國跟國內不太一樣,有些大醫院是私立的,但是技術特別棒,所以,這個是綜合因素決定的,攜康國際應該可以針對個人不同情況來進行匹配
9. 美國的私立醫院好還是公立醫院好
美國的公立醫院只有凱撒一個
那是專為窮人服務的
美國的醫院,好不好的,想去看病,先把錢准備充足吧
10. 試管嬰兒泰國哪家醫院最好呢
不要盲目的相信復排名的說法,選擇合制適的醫院會更好。泰國能做試管嬰兒正規的醫院有很多,人氣比較高的有泰國傑特寧,bnh,全球生殖中心等等,簡單的說只要夫妻雙方的身體素質能夠達標,那麼基本就夠保證試管的成功率。另外泰國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能夠幫助嬰兒避免受到遺傳疾病的感染,同時能夠根據夫妻的需求提前選擇生男孩、生女孩。
選擇一家好的醫院只是保障成功率的第一步基礎罷了。所以並不是大家以為的去了泰國就能做試管成功。在泰國試管嬰兒臨床上盡管絕大多數的人都能一次好孕歸來,但是也有失敗的,也有多次嘗試,二次促排卵,多次移植的。所以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考慮,選擇一家好醫院都是有必要的。
由於泰國試管嬰兒助孕也是一項醫療行為,是屬於人工助孕,所以醫生的技術水平,經驗豐富與否,將直接影響患者做泰國試管的成功率。比如豐富經驗的醫生在應對各種各樣的生殖難題的時候,更能夠准確把握促排卵助孕方案,以及制定更加適合患者的方案,掌握患者助孕的成功率。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一般建議大家在選擇醫生的時候盡量選擇經驗豐富,知名的試管醫生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