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灌南的風景名勝300字作文
灌南縣,位於江蘇省徐連經濟帶腹部,東臨黃海,西連沭陽,南接響水和漣水,北枕新沂河。因地處灌河流域,位於灌雲縣之南而得名。縣境東西長71公里,南北寬10公里,總面積1026平方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縣城新安鎮位於縣境中部,距連雲港市城區70公里。 灌南,歷史悠久,飽經滄桑。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先後隸屬魯國和楚國。秦,屬朐縣。1996年7月,江蘇省行政區劃調整,劃歸連雲港市管轄。全縣設15個鄉、7個鎮、4個農林場圃,329個村民委員會。全縣總戶數17.9萬戶,總人口68.2萬人。 農業在灌南縣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八五」期間,糧食、棉花總產分別以3.4%和4.5%的速度遞增。近5年來,鄉及鄉以上累計完成水利投入4567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6.3萬畝,實施了寧連路三高農業示範區等工程,同時大力推廣了種子純良化、化學除草、高效立體種植、水稻旱育秧和中型收割機械等增產節本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機具,三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0%,機械收播率達75%。1997年全縣多種經營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6%,除初具規模的食用菌、蔬菜、淺水藕生產外,還形成了母豬基地建設——苗豬繁育——商品豬銷售;林木生產——木材販運——板材加工;蟹苗繁育——扣蟹養殖——成蟹飼養等幾個副業生產體系。 灌南縣不少鄉鎮歷來有養母豬的習慣,80年代初引進良種太湖豬以來,母豬存欄逐步上升,至1997年底全縣達7萬頭之多。 灌南縣的特種水產養殖業已發展成為多種經營生產的骨幹項目之一。縣內建有三座現代化水平較高的河蟹育苗場,擁有1萬立方米的育苗水體,年產蟹苗2500公斤以上。灌南縣為平原綠化達標縣,省內有名的泡桐之鄉。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縣工業企業蓬勃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水平逐步提高。一是形成比較齊全的工業門類。主要有釀酒食品、機械製造、棉紡棉織、化工醫葯、木材建材、服裝加工、糧油飼料、繅絲絲織等8個門類400餘種產品。二是培育了一批名優產品。目前經工商部門注冊的產品有24類64個商標。三是培養了一批骨幹企業。目前初具規模的工業企業主要有江蘇湯溝酒廠、縣壓鑄機廠、縣達春制葯廠、森森集團公司、龍華木業有限公司、縣軋花廠、大圈泡花鹼廠、六塘化機廠、田樓消防器材廠等。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灌南的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城鎮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鄉面貌、投資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 內河航運總里程達250公里,可達洪澤湖、大運河、淮河和長江。境內的灌河是蘇北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在幹流上沒有建閘的入海河道,河面寬闊、河水較深、萬噸海輪可長驅直入,被譽為「蘇北的黃浦江」。坐落在灌河口內側的堆溝港,百年來,港口水深不淤,腹地開闊,淡水資源豐富,可以建設萬噸級海港和大型電廠,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優勢。寧連一級公路、204國道、214省道縱貫南北,306和307省道橫穿東西,加上與之相連的鄉間公路,形成了一個覆蓋全縣鄉鄉村村的交通網路。還有距縣城80公里的連雲港機場,更是縮短了灌南與世界各地的距離。 現有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已開通國際直撥。緊鄰城西與寧連一級公路通連的6.2平方公里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內1.04平方公里起動區已實現「四通一平」,還出台了與之相配套的極為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增強了對外商的吸引力。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現有各類專業人員近8000人,其中高級職稱的1400餘人。全縣現有普、職教和各類中等技術學校260多所,教職工6000餘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中醫葯奇葩的「五妙水仙膏」。該葯能治療皮膚腫瘤、血管瘤、痣及各種皮膚外科病(臨床治療效果達99%),1986年至1990年先後榮獲全國中醫葯科技成果甲級獎、全國發明銅牌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江蘇省科技成果獎、第37屆尤里卡國際發明金獎和首屆中國醫葯文化博覽會「神農杯」銀獎。
② 灌南到六塘街有沒有公交車
公交線路:灌南1路,全程約10.6公里
1、從灌南縣步行約280米,到達縣政府站
2、乘坐灌南1路,經過3站, 到達高速路口站
3、步行約6.1公里,到達六塘街
③ 灌南總人口、流動人口、縣城城區人口、各鄉鎮人口有多少
灌南縣位於江蘇省東北部,,是連雲港市南大門,,面積1041平方公里。
Guannan Xian
0518
320724
222500
縣人民政府駐新安鎮
2005年區劃調整後,灌南縣轄9個鎮、5個鄉。
新安鎮 面積71.71平方千米,人口109958人。
堆溝港鎮 面積62.93平方千米,人口 36625人。
長茂鎮 面積59.10平方千米,人口 38196人。
北陳集鎮 面積55.27平方千米,人口 39161人。
張店鎮 面積59.17平方千米,人口 37871人。
湯溝鎮 面積32.91平方千米,人口 28582人。
百祿鎮 面積64.12平方千米,人口 35782人。
孟興庄鎮 面積77.56平方千米,人口 61855人。
三口鎮 面積86.56平方千米,人口 59259人。
五隊鄉 面積75.50平方千米,人口 42688人。
田樓鄉 面積52.06平方千米,人口 34635人。
大圈鄉 面積33.27平方千米,人口 23025人。
李集鄉 面積40.74平方千米,人口 30192人。
六塘鄉 面積47.11平方千米,人口 36222人。
新安鄉 面積37.93平方千米,人口 24444人。
新集鄉 面積58.68平方千米,人口 34375人。
花園鄉 面積66.28平方千米,人口 34375人。
小窯鄉 面積40.90平方千米,人口 26227人。
④ 灌南縣是屬於那個市的
江蘇省
灌南縣
江蘇省連雲港市灌南縣
灌南是江蘇連雲港市的南大門,瀕臨黃海,四市交界,東與鹽城的響水相連,南與淮安的漣水接壤,西與宿遷的沭陽毗鄰,縣域總面積10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63平方公里,耕地89萬畝,轄18個鄉鎮,245個村(居),72.7萬人。公元前90年建海西縣,為境內建縣之始,故有「海西故國」之稱。
灌南縣轄9個鎮、5個鄉:新安鎮、堆溝港鎮、長茂鎮、北陳集鎮、張店鎮、三口鎮、孟興庄鎮、湯溝鎮、百祿鎮、五隊鄉、田樓鄉、李集鄉、新集鄉、花園鄉。
境內肥水沃土、林木茂盛,農業資源特色明顯,是全國有名的優質棉基地縣,優質粳稻生產縣,江蘇省首批生態農林業試驗示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縣,素有「桐楊木之鄉、淮山葯之鄉、淺水藕之鄉、蘑菇之鄉、苗豬之鄉」等美稱。在工業上,初步形成了釀酒、木材、機械、棉紡等主導產業,湯溝酒、壓鑄機、天意消防器材等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上擁有較高的知名度。
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9.79億元,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2730元,增長6.7%;財政收入2.06億元,增長32.7%;固定資產投資14.72億元,增長25.75%;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1.59億元,增長17.33%。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利用外資的增幅在全市第一,財政收入增幅在蘇北26個市縣中名列前茅。2005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60元,財政收入3.16億元。
灌南縣,位於江蘇省徐連經濟帶腹部,東臨黃海,西連沭陽,南接響水和漣水,北枕新沂河。因地處灌河流域,位於灌雲縣之南而得名。縣境東西長71公里,南北寬10公里,總面積1026平方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縣城新安鎮位於縣境中部,距連雲港市城區70公里。
灌南,歷史悠久,飽經滄桑。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先後隸屬魯國和楚國。秦,屬朐縣。1996年7月,江蘇省行政區劃調整,劃歸連雲港市管轄。全縣設15個鄉、7個鎮、4個農林場圃,329個村民委員會。全縣總戶數17.9萬戶,總人口68.2萬人。
農業在灌南縣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八五」期間,糧食、棉花總產分別以3.4%和4.5%的速度遞增。近5年來,鄉及鄉以上累計完成水利投入4567萬元,改造中低產田16.3萬畝,實施了寧連路三高農業示範區等工程,同時大力推廣了種子純良化、化學除草、高效立體種植、水稻旱育秧和中型收割機械等增產節本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機具,三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0%,機械收播率達75%。1997年全縣多種經營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6%,除初具規模的食用菌、蔬菜、淺水藕生產外,還形成了母豬基地建設——苗豬繁育——商品豬銷售;林木生產——木材販運——板材加工;蟹苗繁育——扣蟹養殖——成蟹飼養等幾個副業生產體系。
灌南縣不少鄉鎮歷來有養母豬的習慣,80年代初引進良種太湖豬以來,母豬存欄逐步上升,至1997年底全縣達7萬頭之多。
灌南縣的特種水產養殖業已發展成為多種經營生產的骨幹項目之一。縣內建有三座現代化水平較高的河蟹育苗場,擁有1萬立方米的育苗水體,年產蟹苗2500公斤以上。灌南縣為平原綠化達標縣,省內有名的泡桐之鄉。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縣工業企業蓬勃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水平逐步提高。一是形成比較齊全的工業門類。主要有釀酒食品、機械製造、棉紡棉織、化工醫葯、木材建材、服裝加工、糧油飼料、繅絲絲織等8個門類400餘種產品。二是培育了一批名優產品。目前經工商部門注冊的產品有24類64個商標。三是培養了一批骨幹企業。目前初具規模的工業企業主要有江蘇湯溝酒廠、縣壓鑄機廠、縣達春制葯廠、森森集團公司、龍華木業有限公司、縣軋花廠、大圈泡花鹼廠、六塘化機廠、田樓消防器材廠等。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灌南的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城鎮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鄉面貌、投資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
內河航運總里程達250公里,可達洪澤湖、大運河、淮河和長江。境內的灌河是蘇北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在幹流上沒有建閘的入海河道,河面寬闊、河水較深、萬噸海輪可長驅直入,被譽為「蘇北的黃浦江」。坐落在灌河口內側的堆溝港,百年來,港口水深不淤,腹地開闊,淡水資源豐富,可以建設萬噸級海港和大型電廠,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優勢。寧連一級公路、204國道、214省道縱貫南北,306和307省道橫穿東西,加上與之相連的鄉間公路,形成了一個覆蓋全縣鄉鄉村村的交通網路。還有距縣城80公里的連雲港機場,更是縮短了灌南與世界各地的距離。
現有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已開通國際直撥。緊鄰城西與寧連一級公路通連的6.2平方公里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內1.04平方公里起動區已實現「四通一平」,還出台了與之相配套的極為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增強了對外商的吸引力。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現有各類專業人員近8000人,其中高級職稱的1400餘人。全縣現有普、職教和各類中等技術學校260多所,教職工6000餘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中醫葯奇葩的「五妙水仙膏」。該葯能治療皮膚腫瘤、血管瘤、痣及各種皮膚外科病(臨床治療效果達99%),1986年至1990年先後榮獲全國中醫葯科技成果甲級獎、全國發明銅牌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江蘇省科技成果獎、第37屆尤里卡國際發明金獎和首屆中國醫葯文化博覽會「神農杯」銀獎。
⑤ 從連雲港灌南縣六塘服務區下車到灌南汽車站怎麼走,有什麼車,打的多少錢
那裡有一條小路,需要走15到20分鍾才到通縣城的公交車,具體不好形容,你去伺服器買東西的地方問問吧
⑥ 灌南縣六塘鎮八間屋村附近有專治鼻竇炎的嗎
春宿左省(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