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雲居寺屬於哪個市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郊七十多公里處房山區境內的白帶山(又稱石經山)西南麓回。 雲居寺歷答史悠久,保留著數量眾多的唐遼時期的石、磚塔和距雲居寺1公里石經山雷音洞中出土的佛祖肉身舍利,景區內除了八進主殿外還開設了「三經展陳」、文物收藏、佛教文化等十二大專題展覽。 其中,尤以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稀世瑰寶石刻佛教大藏經著稱於世,其歷史之久,工程之大,刊刻之宏偉,被譽為「佛教聖地,石經長城」。 雲居寺是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珍藏著石經、紙經、木版經號稱「三絕」。「石刻佛教大藏經」始刻於隋大業年間,僧人靜琬等為維護正法刻經於石。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這樣大規模刊刻,歷史這樣長久,確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堪與文明寰宇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
『貳』 雲居寺為何被稱為「北京敦煌
雲居寺石經成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刻大藏經。千年刻經留存至今,已然成內為了世界文化史容上的罕見壯舉,甚至可以和萬里長城以及宏大的京杭大運河相媲美,絕對是世間稀有的寶貴文化遺產。
雲居寺不止有石經及千年古塔,還珍藏有佛祖舍利。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不是供奉在塔內而是在洞窟內的舍利。這里的舍利和八大處的佛牙,西安法門寺佛指,合稱為海內三寶。正是因此才被譽為北京敦煌,更是世界之最。
(2)雲居寺附近的公立醫院擴展閱讀
雲居寺紙經藏22000多卷,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單刻佛經等。而其中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妙蓮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寫成,被譽為「舌血真經」,尤為珍貴。
石經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個藏經洞,其中雷音洞為開放式,洞內寬廣如殿,四壁鑲嵌經板大都是靜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稱千佛柱,九洞共藏經4196塊。石經山現存唐塔兩座,還有石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歷史遺存。為了便於遊客上山觀光攬勝,雲居寺於1999年10月24日開通了全長830米的石經山索道。
『叄』 房山雲居寺附近住宿
房山雲居寺附近有很多的賓館和農家院,條件都是很不錯的。農家院也十分干凈的。
『肆』 雲居寺的傳說
坐在這寺廟中,聆聽那八旬老翁講述著千年古剎發生的神奇傳說,會使你百聽不厭,更覺佛法無邊。
傳說一:佛袖遮日照禪地
相傳,唐武則天一日攜隨從出遊,路經此地,在於高僧談經說法,品茶論道之時,高僧向武則天討要禪地,說:「賜我一衣袖之地即可」。武則天不以為意,隨答應。當時時至正午,高僧站在佛陀山頂抖動袍袖,便遮住了「東至寄料,西至侯道,南至紅軍營,北至汝河岸」這塊佛地。雖然這是無可考證的傳說,但是現存的明代嘉靖年間所立的文書碑依然存有四至明朗的寺院轄地記載,即東至寄料,西至侯道,南至紅軍營,北至汝河岸。
傳說二:黃毛大力士送石碾
相傳,因十三棍僧救唐王,唐代佛教達到鼎盛時期,雲居禪寺更是高僧雲集。當時僧眾幾百,香客如雲,於是便分為兩寺,即東寺(佛陀山雲居禪寺)、西寺(雞冠山雲居禪寺)。可是當時沒有碾米磨面用的石碾,磨糧吃飯成了問題。一日主持方丈夜夢黃牛從紫羅河灘運來石碾、石磨、石舂等用具,以供僧眾磨糧之需,第二天早晨,果然有紫羅石碾、石磨、石舂置於寺院西北角處。雖然這只是一個奇妙的傳說,但那一整套紫羅石碾、石磨、石舂千百年來依然靜靜地躺在寺院的西北角處,它那無人知曉的搬運方法給人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間,同時也折射出我國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搬運技能。
傳說三:仙童施葯救眾生
嘉靖年間,在佛陀山上,大雄寶殿西北角處,有一棵粗如胳臂的藤蔓,名叫「仙藤何首烏」,這棵藤蔓把整個大雄寶殿給縈繞起來。當時,民間疾病橫行,人們飽受疾病之苦,因此來此地求佛問葯者絡繹不絕。一日,大雄寶殿來了一位年方十八的書生,乍看起來,怪怪的,有點似僧似道。他頭戴斗笠,身穿素衣,背誇竹簍,更為奇怪的是腰間每天都系一根枝葉翠綠的何首烏藤。他取出竹簍內的葯材,讓寺內僧人熬制湯葯分發給前來求佛問葯之人,這葯還真靈驗,只用一口,葯到病除。時間一長,人們了解到,此人姓何,名首烏,家住本寺西北不遠處,是中醫世家,所以特此前來施葯解除人們疾病之苦。由於此人熬制的湯葯對於任何疾病都能保證葯到病除,即使無病,喝了此葯也能身輕體健,百病全無,因此一傳十,十傳百,方圓數百里前來問葯的人越來越多,時隔幾年,方圓百姓再無任何疾病,漸漸地人們也忘記了何首烏。也不知何時,此人已經不再出現,只是看到大雄寶殿西北角處的那棵巨大何首烏藤更加繁茂,寺院的牆根處以及寺院的周圍無數的何首烏小苗兀自生出。自此以後,人們便認為那書生就是何首烏藤的化身,便對那粗壯的何首烏藤頂禮膜拜,奉為施葯仙童。至今,在雲禪寺的四周,以及一道道的石牆之上依然有大量的中葯材何首烏攀爬生長,而在寺的西北角處的何首烏長得格外茂盛。
以上這些美妙虛幻的傳說,除去他虛幻的一面,他們都詮釋著我國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中醫內含的博大精深,以及人們對佛之慈悲、寬容、佛法之廣大的美好願望,同時也向世人闡釋著救國救民、普度眾生之理念。
雲居禪寺東南角沿山脊而上大約三百米處,那高約百米,長約百米的大理石岩壁上的石洞,便是金身佛陀洞。關於佛陀洞的來歷,在明正德十四年四月初八,主持方丈了禪法師夜夢玉面金身地藏王菩薩駕祥雲來到佛陀山頂,頓時山頂霞光萬丈,周圍紫氣千重,次日了禪法師帥弟子隆印、隆琦、隆賢到山頂觀看,果然有一尊玉面石身佛像端坐於山頂,了禪法師以為此佛即興盛之兆,便命人在崖壁之上開鑿洞穴,供奉此佛。果然此佛靈驗無比,保佑一方風調雨順,眾生平安。由於了禪法師在四月初八日夜夢地藏王菩薩,於是從此以後,每年四月初八日都有雲霧籠罩佛陀山頂,有甘霖普降,直到今天,世人不解其意。
走向佛陀洞,那陡峭的大理石石壁,上面寸草不生,潔白如玉,猶如一面巨大的冰雕石牆,那拱形的黝黑佛陀門洞,從遠處看,格外醒目,就像佛祖法眼俯瞰蒼生。走近門洞,才發現自己的渺小,門洞寬約兩米,高約三米,是典型的拱形佛教門洞。在門洞的右邊岩壁上雕刻著米勒佛像,大肚彌勒,正在笑看世界,旁邊雕刻著「正德十四年」字樣,意思是這個岩壁雕像在正德十四年落成。進入門洞,首先看到的是端坐於蓮台之上的鍍金石雕地藏王佛像,典雅優美的佛像,體態豐滿,神情肅穆,端坐於蓮花座台之上,端凝、悲憫、祥和,震撼著芸芸眾生的心靈。地藏王菩薩佛像坐在佛陀山頂,集天地靈氣,映日月光輝,俯世俗百態,圓眾生心願。地藏王菩薩座下的蓮花,花瓣怒放,重疊四層。相傳,地藏王菩薩發過宏願:「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佛像的腳下是一排排金黃色的蒲團,一進入佛陀洞,你就會感覺眼前一片金黃。這片金色就像門口有一副對聯寫的那樣「金栗庄嚴便是菩薩住處,曇花燦爛照徹衲子愛心」。意思是用金黃色裝飾的殿堂,是地藏王菩薩的住處,曇花燦爛的光輝,照透了禪僧的愛佛之心。環顧四周,是拱形的洞頂和潔凈的大理石牆壁,牆壁上依稀可見當年開鑿的痕跡,洞內空間之大可容納百人。這巨大的人工開鑿洞穴折射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意志與智慧。
那矗立不倒的石碑飽經滄桑,靜靜地守候著「佛碑不倒,寺必重修」的信念。那潔白的大理石蓮花座盤期待著有朝一日重新回到佛的腳下。那靜卧的石碾正在等候著有朝一日重新擔當使命,不辭勞苦,日夜旋轉,碾出飄香的五穀雜糧。
雲居禪寺是汝陽縣劉店鎮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現在是周圍人們的活動中心,為保持原址風貌,邢坪村委會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對寺院進行了修繕。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如今正殿和院門的建築被嚴重毀壞,而且村委會經費不夠,所以沒有擅自大規模修葺。可是雲居禪寺是重要的佛教禪院,承載著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的重任,這也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雲居禪寺還承載著人們「佛碑不倒,寺必重修」的宏願。它與下寺、中寺、青山崖水庫、天然溶洞、鐵頂山道教文化聖地構成了一條完整的旅遊文化線路。為此,以雲居禪寺為中心,作以上闡述,望社會各界與有關單位協助共同修葺雲居禪寺,成就無量功德,傳承發揚歷史民族文化遺產。共同祈禱中華興旺、國泰民安。
『伍』 雲居寺的寺院介紹
西安雲居寺原名安慶寺。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篤信佛教,每年數次前往終版南山南五台朝山拜權佛,旅途十分勞素,世民為母盡孝,便仿照南五台在宮城廣運門以西,太極宮城南牆上沿起伏地勢,築建了五座佛殿,供其母瞻仰朝拜。因共有五個高台,又與終南山南五台遙相呼應,故稱西五台。又因該寺上空常見祥雲環繞久聚不散,如菩薩顯聖,欲又稱雲居寺。
雲居寺具體位置位於西安市玉祥門蓮湖路西段南側,東鄰灑金橋,西靠明代城牆,東西長約一華里。此地原為長安城內太極宮,城南牆舊基。
雲居寺歷來為尼僧道場。據《西安府志》記載「其台基於唐,創於宋,屢葺於明。由於年代久遠,戰火頻繁,屢毀屢建,究系何代建造,眾說不一。
現殘存的雲居寺殿宇保持著宋代「硬山式」建築形式,尤其是卧佛殿內卧佛塑像堪稱明代塑像珍品。
雲居寺歷來為尼僧道場。
『陸』 房山區雲居寺附近都有什麼醫院
雲居寺北面環山,西面有張坊衛生院,南面是大石窩衛生院,東面長溝衛生院,往北沿專線韓村河衛生屬院,岳各庄衛生院,周口店衛生院和區第一醫院,區中醫醫院,良鄉醫院等。另外水頭村和南尚樂村還有兩家部隊醫院。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找到朋友。
『柒』 房山雲居寺住宿
那裡附近有好多農家樂的,價格便宜。又非常好。
『捌』 雲居寺的介紹
雲居禪寺又名上寺,位於嵩山少室南麓汝陽縣城東南三十里處劉店鎮的佛陀山上,坐北朝版南,與汝陽縣權境內的中寺、下寺遙相呼應,成為一體。其高聳於佛陀山之上,相傳臨濟宗法師在此傳法之時,由於山勢之高,山下總有雲海出現,並且雲層飄渺多變,神奇莫測,在陽光照射下,霞光萬道,紫氣千重,寺院猶如築於雲海之上,於是得名雲居禪寺。至今這種雲海還可看到,寺內依然保存臨濟宗傳法了禪祖師塔。折射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搬運技能。
『玖』 雲居寺的獨特建築
西五台的建築風格與一般佛寺有所不同,它坐西向東,由山門拾級而上,一台高於一台。第一台名為降龍觀音殿,台前建有韋馱殿。第二台稱五大菩薩殿。第三台為地藏菩薩殿。第四台為彌勒殿,殿前有老母殿。第五台為十二臂觀音殿。另外有大雄寶殿、觀音大士殿、卧佛殿三殿分別插建於二、三、五高台之前,系明代燕王朱棣所建。卧佛殿內卧佛塑像及侍立兩假的十大羅漢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堪稱明代塑像珍品,據《關中圖志》記載「由三天門拾級而上,層台紺閣,環列左右,最高處為大士殿,登殿四望,可收一郡之勝。」各台兩側均有寮房,歷來為尼僧居住。昔日的西五台是開期放戒的道場,其規模之大由此可見。
第一台與第四台毀於民國戰事時期,其餘各台尚且完整。所餘三台分別稱為前台、中台、後台,三台均尼僧主持。1920年能修比丘尼仰慕長安為唐代佛教勝地,由廣東省移居此地。西五台每年農歷六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九日舉行法會,會期善男信女前來朝拜許願,求神禮佛者無數。
雲居寺與一般佛寺的朝向不同,它坐西向東,由山門拾級而上,一台高於一台,從第一台至第五台東西長大約五百米,南北寬不足一百米,並受城市建設的影響已被分割成三段。東段(前段):山門(籌建中),天王殿,第一台:降龍觀音殿,大雄寶殿(在建中),第二台:五大菩薩殿;中段:觀音大士殿(籌建中),第三台:地藏菩薩殿,第四台:彌勒殿(籌建中);西段(後段):卧佛殿,第五台:十二臂觀音殿。
『拾』 雲居寺怎麼樣
不大不小的一個寺院,人不多不少。坐房12直達。票價比較貴,40元一人。在三公塔那裡看山景色很好,夏天去應該更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