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克什麼什麼什麼
克己復禮
[kè jǐ fù lǐ]
克: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克己奉公
[kè jǐ fèng gōng]
克制、約束和嚴格要求自己,為集體的利益而努力。
克勤克儉
[kè qín kè jiǎn]
既能勤勞,又能節儉。《尚書·大禹謨》:「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克敵制勝
[kè dí zhì shèng]
打敗敵人,取得勝利。
克紹箕裘
[kè shào jī qiú]
比喻能繼承先輩的事業。《尚書·冏命》:「俾克紹先烈。」《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克紹:能夠繼承。箕裘:祖先的事業。
克盡厥職
[kè jìn jué zhí]
厥:他的。能夠盡到職責,做好自己的工作。
克己慎行
[kè jǐ shèn xíng]
克己:剋制自己;慎:謹慎。約束自己,小心做事。
克伐怨欲
[kè fá yuàn yù]
1.指好勝、驕傲、忌刻、貪婪四種惡德。
克愛克威
[kè ài kè wēi]
指恩威得當而使人心悅誠服。
克傳弓冶
[kè chuán gōng yě]
猶克紹箕裘。比喻能繼承父祖的事業。
克肩一心
[kè jiān yī xīn]
指能一心以事君。
克逮克容
[kè dǎi kè róng]
指能和順而寬容。
克嗣良裘
[kè sì liáng qiú]
比喻能繼承父祖的事業。同「克紹箕裘」。
克日赴任
[kè rì fù rèn]
"克"是嚴格限定,"克日"就是限定日期或者 約定日期。
克利須那
[kè lì xū nà]
印度教的神祇。
克壯之年
[kè zhuàng zhī nián]
三十歲左右,正當壯年。中國古代稱男子三十為壯。
克己慎獨
[kè jǐ shèn dú]
克己是指培養節制自己的能力;慎獨是指在個人獨處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是對個人內心深處比較隱蔽的思想意識進行自律的一種修養方式,防止錯誤思想及私慾,邪念不生,時時保持正念,對自覺性要求更高。
克己助人
[kè jǐ zhù rén]
指在自己修養的同時不忘他人的困難善於幫助他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美德。
❷ 心智不堅,私慾不克。 是什麼意思
【私慾抄亂人心】私慾,指的是自私的慾望。亂人心,指的是擾亂人的思想道德理念和心智。私慾亂人心,就是形容一個人由於私心雜念,會擾亂這個人的頭腦和心智,從而導致不正確的思維、想法,影響准確的判斷和事物的能力。
❸ 請問什麼是哲學意義上的「逆覺體證」為什麼說王陽明涵養省察合一的修養論是逆覺體證克倒私慾的方法謝
一般人多少都有過放其心而溺於流,所以要別人或機遇來點醒之,使他警版覺而返,而再次體悟權良知本心。體悟良知本心就是體證。
中華儒釋道教共有的。
我還是認為儒家道統不立,士者力言而不盡意。只等河凈聖人出了。
但道家者,不偏安於一時,務求理通於今世之秋也。外求科學之技術,通徑於大道一理分殊,為老子之徒不可不聞,不可不察。
❹ 翻譯故克己者,乃所以復禮,而非克己之外別有復禮之功也意思
此句出自朱熹《克齋記》:「予惟『克』、『復』之雲,雖若各為一事,其實天理人慾,相為消版長權,故克己者,乃所以復禮,而非克己之外別有復禮之功也。」
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勝自我的私慾,在這里,「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而是泛指天理,「復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
意思是:所以,剋制自己私慾的人,方可以尊重天理,而不能剋制自己私慾的人,是沒有尊重天理的功德的。
❺ 如何去克制自己的私慾
多看心靈的書,使你自己的境界提升。
很多時候有得有失、有失有得。
任何一件好事都有其不利的一面,任何壞事都有其有利的一面。
明白了這些,你將會得到很多。
❻ 怎麼去看懂人怎麼去克制自己的一切私慾
看懂?人往往來連自己都不懂源,又怎麼能完完全全的懂別人呢?
旁觀者清,凡是以客觀的心態,看事待物都會通透一些。。。
私慾時與生俱來的,但是後天的修養可以淡化我們的私心。告訴自己,要以正面的心態來對待事物~
真心的恭喜別人~
寬心的原諒別人~
厚道的包容別人~
❼ 現在的人如果克制私慾能像愛好美色一樣執著,那還有哪個人不是君子。
假君子
❽ 關於克制私慾的作文 m.fwsir.com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可怕的私慾,人的這種私慾常常從一些普通的小事當中流露出來。今天我就經歷了這樣一件事。
下午,我們的作文課上,老師端來兩個盤子,盤中各放一種薯片,不同價格、不同口味。老師告訴我們:一種是盼盼薯片,每千克29.6元,一種是佳佳薯片,每千克19.8元。老師讓我們選擇一種薯片來嘗。盤子旁邊是兩個信封,不知道裡面裝了什麼。
老師笑眯眯地對我們說:「誰先來嘗一嘗?」
「我。」我旁邊的小於同學第一個沖了上去,拿的是價格高的盼盼薯片。老師從一個信封里抽出一張紙條放到小於同學手裡,叮囑他先不要看,吃完薯片再打開。
同學們一個個輪流到前面去拿薯片品嘗。輪到我了,我來到講桌前,面對兩盤不同的薯片,有些猶豫不決:那盤盼盼薯片已經所剩無幾,佳佳薯片剩得多一些。但是最後我還是把手伸向了盼盼薯片——貴的東西當然好吃了,誰會選擇便宜貨!我將薯片一口塞進嘴裡。
大家都嘗到薯片了。這時候,老師讓我們打開手裡的紙條。我展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恭喜你,由於你的貪心,你將免費觀看別人享用美味山楂片的過程。
頓時,我的心裡像打翻了醋瓶一般,酸極了,還要看著別人享用美味山楂片,多丟臉啊!唉,都是我的私慾在搗鬼,如果我一開始選擇時心裡能想著別人,結果就不會是這樣的了。人的私慾最終換來的是難堪。
❾ 如何克制自己的私慾
做人,要能自我把持,嚴守己之本分,分清事有可為不可為,剋制自己之私慾,方是智者之「禮」也。
《周書?蘇綽傳》中曾說:「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國之的。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責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猶曲表而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猶無的而責射中也。」
「正人先正己」是這段話的最好注腳。我們在想要求別人廉潔、公正、無貪欲、無惡行時,應該先自省、檢視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合法,是否達到了要求別人做到的標准,否則,「表」歪何以求「影」正?
孔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此言雖是古代做臣子的道理,而用之今日仍可為處世待人之法。
當我們一心一意執法、一心一意待人、一心一意為公、一心一意處事時,自然能做到「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從而能以浩然之氣常駐世間。
東漢楊震被派任山東東萊,赴任途中要經過昌邑縣,此縣縣令王密曾是楊震的學生,也是楊震推薦才做了官。因此當楊震到昌邑縣後,王密當晚便帶了黃金十斤去拜見自己的恩師,一是為了盡地主之誼,二是為了感謝恩師對他的教誨和提拔之情,三則是想在日後能繼續得到恩師的垂青和提攜。不曾想,楊震卻十分生氣,他對王密說:「當初我是因為理解你才舉薦你為官的,而不是出於師生之情,現在你這樣做就是沒有理解我的為人原則。」王密還以為是恩師為了面子,怕給人留下話柄才這樣說的,於是就自作聰明地對楊震說道:「恩師,現在已是夜深人靜,此處又無外人,沒人會知道的,你還是收下這些禮物吧。」不料楊震卻更加生氣,立即正色地反駁道:「此事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能說無人知道?你趕快把這些東西拿走!」王密這才知道自己誤解了恩師,十分慚愧地低下了頭,乖乖地收回了金子。
如果說我們不能剋制自己的貪念,不能把持住自己的德操,不能以公正廉潔之心對人對己,則終會被貪欲所腐蝕,入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一代名主唐太宗曾認為:「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抑或一個家庭、一個人,只要能自我約束,以正理、正道行事做人,則可不懼外人之詆毀、恐嚇,也能因自己的言行合乎道義而得到別人的尊重與效仿,由己及人、由此及彼、由小及大地使整個家庭、國度呈現出一片祥和、安寧、廉正無私的氛圍,「在地則為河嶽、在天則為日月」之境界也才可以期待,待老之將至時,方不畏良心、道義之譴責,百年過後,方不被後世萬代所指責、唾罵。
晏嬰是齊國有名的丞相,歷經三朝而未遭難,實乃不易。究其因,並不是因為他三心二意,善於阿諛奉承討君王的歡心,相反,正是因為他有一心一意為國為民之心,只是善於採用不同的方法達到此目的而已。如同「條條道路通羅馬」一樣,目的相同,途徑各異。
做人處事自應有其原則,不可為了利益就趨之若鶩,也不可因有了禍害而惟恐避之不及。
隋朝時的大理寺卿趙綽,就曾因隋文帝的命令不合法而拒不執行,雖險招殺身之禍,但仍因自己的一身正氣護法而終得隋文帝諒解,同時也得到了他人的尊敬。
唐朝的魏徵以自己的剛正、忠直贏得了唐太宗的贊賞,不僅成為了唐太宗的一面「鏡子」,亦是後世萬代人的一面「鏡子」、一面旗幟。
趙普是宋朝幽州人,字則平,宋太祖時官任中書令。一次他舉薦了一個人為官,可此人不合宋太祖之意,被駁了回來,沒有錄用。第二天,趙普又推薦此人,仍未錄用,第三天,當趙普再次向宋太祖推薦此人時,引起了太祖的怒火,撕毀了趙普的奏摺擲在地上。趙普拾起奏摺回到家中修補好,第四次向宋太祖舉薦終於成功。事後證明,趙普推薦之人到任後非常稱職。
趙綽、魏徵、趙普都不以冒犯「龍顏」為懼,不畏人言,不畏死,一心一意地以國家、社稷為重,堅持自己的原則,忍受失官之憂,丟命之虞,忍受誤解、非難,守己做人處事之本,其心不惑,其行不偏,如皓月當空,氣貫長虹,方能百世流芳。
守本克欲是為職之道,亦是做人之道。無論君臣、父子、夫妻、同事、朋友之間,若「做人無一點真懇的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處世無一段圓活的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
西漢末年,皇太後王政君攬權,給王氏子弟封侯許爵,漢朝的實權均落到了王家手中,王氏家族一時間權傾朝野,一個個窮奢極欲,驕橫無比,唯有身為皇太後侄子的王莽與其他人背道而馳,沒有同流合污。王莽的父親死得早,沒能封侯,故而王莽一直生活儉朴,刻苦勤奮地攻讀詩書,平日里對那些紈絝子弟避讓疏遠,只與名士們交往,不僅待人謙和恭敬,行事更是小心謹慎,圓滑機巧,對待長輩們也是溫馴孝敬。侍湯奉葯、噓寒問暖,全無怨恨之言、驕奢之氣,遍獲美譽的王莽,以致被世人奉為道德的典範。不久,封侯的王莽便成為了平輩王家子弟中最顯赫的一人。
仕途上一帆風順的王莽越發的小心謹慎了,盡其所有地網羅天下名士,這些投奔他的賓客們又成了王莽的「活廣告」,一傳十,十傳百,王莽的德望於是萬眾仰慕,如日中天。
為了維護自己克己奉公的美名,王莽不惜以自己的一個兒子的性命為代價,換取了「安漢公」的封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王莽又在「大義滅親」的幌子下,逼死了自己的長子,網羅罪名迫害了自己的叔父、室弟及有牽連的人數百名,鏟除異己的同時掩蓋了自己的真面目。
漸漸地,王莽開始露出了狐狸尾巴,毒死漢平帝之後他自己做了「攝皇帝」又做「新皇帝」,將漢朝改為「新」朝,復古改制,倒行逆施,弄得人心惶惶,民怒人怨。此時,人們才明白王莽從前的一切做法,儉朴、忠孝、勤政等等只是為了要使自己稱帝而使用的手段而已。
當民眾忍無可忍、揭竿而起攻入長安時,貪念不絕的王莽竟還手執短刀守在60萬斤黃金與無數的珍寶前不肯離去,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
真心、誠心是做人的根本,忘其本,輕則招來口舌是非,失財毀名;重則有性命之憂,亡國之虞。到頭來,自己念念不忘的榮華富貴亦只是過眼浮雲,如鏡中花、水中月般虛無縹緲,更留得一世罵名。那是多麼可悲呀。
一個人內心剛直、講究原則並不會影響其涉世時的靈活、機智、委婉、變通及情趣。縱觀歷代建功立業之人,均是善於靈活變通之人。
再以唐朝名臣魏徵為例,他雖以極言直諫、敢於觸犯龍顏而流傳千古,但實際上,魏徵除了得遇明君之外,主要還是因其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能委婉機智地處理事務,善用虛心圓轉的方式來說服君王採納自己的意見,達到自己直諫的目的。
俗話說:「沒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一個人只要本本分分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以真誠、仁厚之心待人,堅持原則中不失機趣,終能不懼小人、不畏權勢、不屑聲名、不恥寒貧,以安閑之心涉世,方能「笑天下可笑之人,容世間難容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