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立醫院什麼時候可以取消葯品加成
國務院表示2017年試點城市所有公立醫院醫葯分開
意見還指出,要改革編制和人事制度,落實公立醫院用人自主權。通過薪酬制度改革,著力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並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公立醫院負責內部考核與獎懲,突出崗位工作量、服務質量、行為規范、技術能力、醫德醫風和患者滿意度,將考核結果與醫務人員的崗位聘用、職稱晉升、個人薪酬掛鉤。
⑵ 2017年全國公立醫院醫療費漲幅擬不超10%是真的嗎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衛計委、財政部等七部門近日下發關於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葯品加成。通知要求,2017年全國公立醫院醫療費用平均增長幅度控制在10%以下。
通知要求,拓展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進一步總結提煉推廣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範縣(市)經驗,積極推進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建設。到2017年底,全面實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按人頭付費、按床日付費等復合型付費方式,探索符合中醫葯特點的支付方式,鼓勵中醫葯服務提供和使用;縣級公立醫院門診、住院患者人均費用和總收入增幅下降,醫療服務收入(不含葯品、耗材、檢查、化驗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提升,自付醫療費用占總醫療費用比例下降。
通知提到,擴大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範。各省(區)分別確定1個城市作為省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範城市;各直轄市分別確定1個區(縣)開展省級示範工作。除安徽、福建、江蘇、青海4省外,各省(區)及兵團分別推薦1個縣(市、師)作為第二批國家級示範候選縣(市、師)。
⑶ 公立醫院告別葯品加成,醫院的葯品加成是如何來的
2017年,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政策全面推開,截至9月底,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取消葯品加成。這意味著不能再依賴葯品收入,轉變補償機制,通過醫療服務本身來運營。
這對龐大的公立醫療機構體系來說,著實傷筋動骨。查看歷年衛生統計年鑒,葯品收入占據公立醫院總收入四成以上。按照改革部署,減少的加成收入將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補助來彌補。
所以,這對行業來說是個好事,可以凈化流通環境。
⑷ 公立醫院擁有醫生佔比不到15%,印度國內的醫療資源到底有多緊缺
公立醫院擁有醫生佔比不到15%,但是其實印度國內的醫療資源並沒有很緊缺,印度是世界公認的“世界葯房”,因為有很多仿製葯都是在這里生產的,仿製葯不僅效果好、價格也很便宜,由此就可以看出印度的醫療資源其實還是很好的,但公立醫院醫生佔比卻比較少,因為在印度看病是富人的事情,窮人基本上就是談“公”色變,甚至根本不敢去公立醫院。
但是印度有很多的私立醫院,只要你有錢,就可以在這里享受到最好的醫療服務,他們的醫療資源甚至是不輸於一些歐美國家,但是這里窮人是去不起的,所以印度國內的醫療資源並不緊缺,只是公立醫院比較緊缺而已。
⑸ 公立醫院的醫生給某個病人開葯越多,這個醫生的工資就會越高,對嗎公立醫院或其他部分部門(如政府部門
並不是,大醫院從2017年開始醫療改革,控制葯佔比,開葯只能占總花費20%,檢查和手術要佔80%,如果開葯多了扣工資。
⑹ 目前國內公立醫院的工資由哪幾部分組成財政撥款比例佔到多少
你好!
如果是順產,宮抄口還沒有開大以前,要注意休息,也就是養精蓄銳,保存體力,進食易消化的食物,也就是第一產程要這樣做。第二產程,宮口開全,胎兒娩出時,就得屛住氣,用力的時候了。第三產程就不需要孕婦做什麼了。接下來就是休息。那麼家屬站在孕婦身旁,給與精神力量了,或者擦擦汗什麼的。不過現在醫院條件很好,是不準家屬進入產房的。
至關重要的是,要自己生,就得在產前檢查時沒有不能順產的因素才行。如胎位、骨盆、等都要正常才行。
⑺ 目前國內公立醫院的工資由哪幾部分組成財政撥款比例佔到多少
1,基本工資
2,崗位工資
3,績效
4,獎金
5,職位補貼
由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包回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和答差額撥款事業單位。
1、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也稱為全供事業單位,也就是全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是其所需的事業經費全部由國家預算撥款的一種管理形式。
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一般是沒有收入或收入不穩定的事業單位,如學校、科研單位、衛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業單位,即人員費用、公用費用都要由國家財政提供。
2、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按差額比例,財政承擔部分,由財政列入預算;單位承擔部分,由單位在稅前列支,如醫院等。
差額撥款單位的人員費用由國家財政撥款,其他費用自籌。這些單位的人員工資構成中固定部分為60%,非固定部分為40%。
⑻ 什麼部門官網能查詢公立醫院葯品,和各種收費價格是否合理
物價局
⑼ 公立醫院的醫改之路
公立醫院的改革必須要闖三道關。 突破以葯養醫體制的束縛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機構的主體,但是政府每年給予的投入很少,大部分開銷都需要醫院自籌。面對經費不足及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以葯養醫」成為公立醫院的不二選擇。公立醫院的改革,「以葯養醫」體制是第一個要攻克的堡壘衛生部在2009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發布消息,3年內將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葯品加成。目前每種葯進入醫院後,醫院可以根據自身級別的不同加價10%~15%再賣給患者。這正是此次公立醫院改革重點之一——取消葯品加成以改變「以葯養醫」的局面。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葯品差價成為醫院的重要收入來源,而且越是基層的醫院,對葯品差價的依賴越大。據統計,一些三甲醫院的葯品收入佔到其總收入的40%~50%,而基層的公立醫院這一比重則佔到70%~80%。
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從試點情況來看,在醫院方面有較大阻力。受訪的幾家公立醫院負責人都認為這一措施「操作起來有點難」。相當一部分醫務工作者認為,即使葯品零加成,也很難保證解決「大處方」的問題,難以遏制患者葯費的上升。醫院方面則普遍擔心,取消加成之後,如果政府不予加大投入或提高醫療服務價格,醫院就會連生存都成問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試點醫院負責人說:「全國所有公立醫院的開支如果全部由財政包攬,一年的投入就會超過政府所承諾的三年內的總投入8500億元,這還是在不考慮資金能否投到實處、實際使用效率等問題的前提下。」
山東大學醫院管理專業在讀博士李新泰表示,2006年以前,全國醫療機構實際葯品加成率大約在38%左右,2006年,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下發《關於進一步整頓葯品和醫療市場價格競爭秩序意見的通知》規定,加價率不得超過15%。加價率一下降低一半多,按理性分析,葯品收入也應隨之減少。可事實上,葯品收入不但未降反而上升。據對某省衛生財務年報分析,2007年比2006年葯品收入增加14.7億元,增幅為22.7%。
除了合理增加的因素外,醫院和醫生的利益驅動,是葯品費用上升的最直接原因。即使是葯品零差價率,切斷了醫院的葯品收入,但醫生掌握著處方權,仍然存在開「大處方」以獲取回扣的沖動和可能。」李新泰說,「因此,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還應注意與醫葯領域反腐敗工程結合起來,葯品回扣現象只要存在,由『大處方』引發的『看病貴』就難以根治。
增加政府財政投入。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大型醫用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住院醫師培訓、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補貼等。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給予專項補助,用於保障醫院緊急救治、援外、支農、支邊、惠民服務。 增設葯事服務費。葯事服務費根據醫務人員提供葯品服務的勞務價值來核算,與銷售葯品的金額不直接掛鉤,不僅可以遏制醫生開「大處方」,還能夠引導醫務人員鑽研醫療業務。 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格。調整部分醫療服務的收費標准,提高能夠體現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值的掛號費、診療費、會診費、手術費等。提高中醫及民族醫療診療類服務收費。建立不同等級和質量醫院之間、專家門診和普通門診之間的差價梯度。 確保醫護人員合法權益和積極性
醫生作為一個高風險、高強度的職業,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有著較高收入的群體。但是,目前中國醫務人員的收入遠沒有體現其技術含量和所承擔的風險。
我國醫生收入的確較低,技術服務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合理體現,要在適當時候考慮適當進行調整。他表示,在今後3年的試點工作中,對公立醫院的法人治理結構,公立醫院的一些內部管理,包括用人制度、激勵機制等都將做積極的探索,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公立醫院應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改革人事管理和分配製度,建立績效考核機制,重點考核醫療機構和醫生提供醫療服務的質和量,調動醫生的積極性,患者也將最終得益。政府還應重點思考醫療機構的布局規劃和醫院的功能定位,避免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業內人士建議,提高的診療費價格應按一定比例體現在醫生收入中,使醫生的收入由於其勞務付出而大大提高,從而降低醫生收取葯品回扣的內在驅動力,光明正大地成為「較高收入群體」。 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
由於財政撥款不足,大多數公立醫院徒有「公立」的外殼,爭相創收,有的甚至將創收指標層層分解到每位醫生。濟南一位三甲醫院院長說,自己所在的醫院財政撥款僅占醫院支出的4%,僅職工工資一項,就有98%要靠醫院自籌,不創收就無法生存。
創收的沖動使得公立醫院競相拉患者,展開無序競爭。「有些醫院因為患者不足,對來就醫的病人開大處方,或是延長住院時間,本來應該住10天,讓你住15天。還有的小醫院甚至採取給有醫保的病人發工資的辦法來留住患者。」一位外科醫生透露。
要實現不同醫院合理分工、患者分流,需要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障分三部分,一是針對農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於保障水平較低,基層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難以令人滿意,有的患者寧願自己掏錢到大醫院就診,也不願享受能報銷的基層醫院的服務。如果醫保的保障水平能夠提高到50%~60%,同時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就可實現患者在不同層級醫院中的合理分流,大醫院的醫生也就不會再把大量時間花在『看小病』上。」 公立醫院多年來在「市場化」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問題,不是單靠國家增加投入就能解決的。
公立醫院改革是體制性改革,需要綜合配套推進,單項措施推進往往會「按下葫蘆起來瓢」。如果單純增加政府投入,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醫院發展的效率和質量,影響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如何探索建立科學、規范的財政補償機制,使公立醫院既回歸公益性,又保護好醫院發展的積極性,這之間的度必須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