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立醫院醫療體制改革,是意味著公立醫院以後就不會有事業編制了嗎
凡事在醫院的臨時工 合同工 事業編制 都一個待遇了嗎?---
回答:肯定不會啊,那何必去費勁考事業編制呢。估計是優勝劣汰制,考上了也可能會被淘汰。
2. 為什麼會出現部分葯品短缺
近年來,部分臨床葯品出現供應不足甚至斷供,個別葯品甚至「一葯回難求」,成為醫療答衛生領域突出難題。
三是機制性因素。公立醫院改革還在推進過程中,一些醫療機構采購使用低價葯品的動力不足。
四是投機壟斷性因素。個別葯商控制原料,囤貨不賣,哄抬價格,造成市場供應緊張。
3. 醫院改革市場化戰略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現在很多公立醫院(非營利醫院)做了許多營利性醫院做的事情,如特需專服務等等,這些都是公立屬醫院市場化的表現,如果政府能夠管控住公立醫院,不讓公立醫院過度經營,轉而承擔基本醫療服務,我覺得很好啊。另外,「抓小放大」也提得很好啊,本來政府就是管基本醫療,大醫院就應該交給市場。
"市場是有規律的「,可是在醫療衛生領域,市場規律就不那麼靈了,
需求是無限的,供給是有限的,指望靠市場來調節供需平衡,不可能,
如果是這樣的話,正如調研報告指出的,衛生事業只能是有錢人的專屬品。
對於外部性很強的預防保健事業,市場可是不屑一顧的,可這恰恰又是我國
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原則。醫療市場是賣方市場,況且供給又遠不能滿足需求,
就我所在地各醫療機構而言,各家市屬醫院也都成立了所謂的市場營銷部,
醫療市場是越搞越亂,病人有選擇的餘地么?醫療費用持續增加,普通老百姓哪還看得起病,請問市場規律該如何起主導作用才能滿足廣大老百姓的基本醫療需求呢?
4. 為什麼公立醫院還是存在編制
公立醫院有兩種編制,一種是正式的人事編制,還有一種是人事代理編制。雖然在去年已經有風向說要取消公立醫院的編制,但是取消了以後仍然保持了事業單位的屬性,無論是待遇還是其他方面都沒有受到任何的沖擊,總體來說還是和以前一樣。
根據最新的消息來看,公立醫院的編制其實沒有被取消,只是國家已經在研究以後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的人事管理的銜接方法,實際上並沒有公立醫院取消事業編制的這個情況,只是國家一直在進行。目前為止有部分醫院成為了試點,比如非常著名的華西醫院,如果你是深圳人的話,可能就會知道在今年深圳的醫改已經開始取消編制了,轉而成為合同制用工!
5. 公立醫院的醫改之路
公立醫院的改革必須要闖三道關。 突破以葯養醫體制的束縛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機構的主體,但是政府每年給予的投入很少,大部分開銷都需要醫院自籌。面對經費不足及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以葯養醫」成為公立醫院的不二選擇。公立醫院的改革,「以葯養醫」體制是第一個要攻克的堡壘衛生部在2009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發布消息,3年內將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葯品加成。目前每種葯進入醫院後,醫院可以根據自身級別的不同加價10%~15%再賣給患者。這正是此次公立醫院改革重點之一——取消葯品加成以改變「以葯養醫」的局面。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葯品差價成為醫院的重要收入來源,而且越是基層的醫院,對葯品差價的依賴越大。據統計,一些三甲醫院的葯品收入佔到其總收入的40%~50%,而基層的公立醫院這一比重則佔到70%~80%。
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從試點情況來看,在醫院方面有較大阻力。受訪的幾家公立醫院負責人都認為這一措施「操作起來有點難」。相當一部分醫務工作者認為,即使葯品零加成,也很難保證解決「大處方」的問題,難以遏制患者葯費的上升。醫院方面則普遍擔心,取消加成之後,如果政府不予加大投入或提高醫療服務價格,醫院就會連生存都成問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試點醫院負責人說:「全國所有公立醫院的開支如果全部由財政包攬,一年的投入就會超過政府所承諾的三年內的總投入8500億元,這還是在不考慮資金能否投到實處、實際使用效率等問題的前提下。」
山東大學醫院管理專業在讀博士李新泰表示,2006年以前,全國醫療機構實際葯品加成率大約在38%左右,2006年,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下發《關於進一步整頓葯品和醫療市場價格競爭秩序意見的通知》規定,加價率不得超過15%。加價率一下降低一半多,按理性分析,葯品收入也應隨之減少。可事實上,葯品收入不但未降反而上升。據對某省衛生財務年報分析,2007年比2006年葯品收入增加14.7億元,增幅為22.7%。
除了合理增加的因素外,醫院和醫生的利益驅動,是葯品費用上升的最直接原因。即使是葯品零差價率,切斷了醫院的葯品收入,但醫生掌握著處方權,仍然存在開「大處方」以獲取回扣的沖動和可能。」李新泰說,「因此,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還應注意與醫葯領域反腐敗工程結合起來,葯品回扣現象只要存在,由『大處方』引發的『看病貴』就難以根治。
增加政府財政投入。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大型醫用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住院醫師培訓、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補貼等。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給予專項補助,用於保障醫院緊急救治、援外、支農、支邊、惠民服務。 增設葯事服務費。葯事服務費根據醫務人員提供葯品服務的勞務價值來核算,與銷售葯品的金額不直接掛鉤,不僅可以遏制醫生開「大處方」,還能夠引導醫務人員鑽研醫療業務。 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格。調整部分醫療服務的收費標准,提高能夠體現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值的掛號費、診療費、會診費、手術費等。提高中醫及民族醫療診療類服務收費。建立不同等級和質量醫院之間、專家門診和普通門診之間的差價梯度。 確保醫護人員合法權益和積極性
醫生作為一個高風險、高強度的職業,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有著較高收入的群體。但是,目前中國醫務人員的收入遠沒有體現其技術含量和所承擔的風險。
我國醫生收入的確較低,技術服務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合理體現,要在適當時候考慮適當進行調整。他表示,在今後3年的試點工作中,對公立醫院的法人治理結構,公立醫院的一些內部管理,包括用人制度、激勵機制等都將做積極的探索,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公立醫院應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改革人事管理和分配製度,建立績效考核機制,重點考核醫療機構和醫生提供醫療服務的質和量,調動醫生的積極性,患者也將最終得益。政府還應重點思考醫療機構的布局規劃和醫院的功能定位,避免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業內人士建議,提高的診療費價格應按一定比例體現在醫生收入中,使醫生的收入由於其勞務付出而大大提高,從而降低醫生收取葯品回扣的內在驅動力,光明正大地成為「較高收入群體」。 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
由於財政撥款不足,大多數公立醫院徒有「公立」的外殼,爭相創收,有的甚至將創收指標層層分解到每位醫生。濟南一位三甲醫院院長說,自己所在的醫院財政撥款僅占醫院支出的4%,僅職工工資一項,就有98%要靠醫院自籌,不創收就無法生存。
創收的沖動使得公立醫院競相拉患者,展開無序競爭。「有些醫院因為患者不足,對來就醫的病人開大處方,或是延長住院時間,本來應該住10天,讓你住15天。還有的小醫院甚至採取給有醫保的病人發工資的辦法來留住患者。」一位外科醫生透露。
要實現不同醫院合理分工、患者分流,需要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障分三部分,一是針對農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於保障水平較低,基層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難以令人滿意,有的患者寧願自己掏錢到大醫院就診,也不願享受能報銷的基層醫院的服務。如果醫保的保障水平能夠提高到50%~60%,同時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就可實現患者在不同層級醫院中的合理分流,大醫院的醫生也就不會再把大量時間花在『看小病』上。」 公立醫院多年來在「市場化」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問題,不是單靠國家增加投入就能解決的。
公立醫院改革是體制性改革,需要綜合配套推進,單項措施推進往往會「按下葫蘆起來瓢」。如果單純增加政府投入,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醫院發展的效率和質量,影響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如何探索建立科學、規范的財政補償機制,使公立醫院既回歸公益性,又保護好醫院發展的積極性,這之間的度必須把握好。
6. 中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了嗎
國家衛生計生委消息,截至9月底,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已全部開展綜合改革,逐步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的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緩解群眾看病貴、看病難。
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重點是破除「以葯補醫」機制,取消實行了60多年的葯品加成政策,患者就醫負擔持續下降,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從醫改前的40.4%降至2016年的30%以下。
改革打破了醫院靠開葯、做檢查獲取利益的運行機制,由此減少的收入,將通過財政補償、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等渠道解決。
7. 我是一個公立醫院,有編制的小大夫,如果辭職的話是不是編制就沒了,
1、編制是醫院管理人員的一種改革前方法,是醫院的管理方式,和辭職沒有關系。內
2、在編人員辭職是公容職人員辭職,不在職人員是非公職人員辭職。
3、在職人員辭職,就有一個在編人員名額空缺,單位可以補充一名公職人員,非在編人員不能補充公職人員名額。
4、在編人員辭職要寫辭職書,並且經過單位以及單位的上級批准;非在編人員醫院批准辭工書即可。
5、在編人員辭職以後其人事關系轉入人事局或勞動局,非在編人員不用。
6、在編人員辭職書遞交以後,根據情況或許會延遲一段時間批准,非在編人員30日內即可。
8. 公立醫院改革中,應該加強政府作用還是減弱
公立醫院改革後,應當依法獨立經營,依市場規則,獨
立享受權利,獨立承擔責任,政府依法行政。實行政企
分開。個人理解,僅供參考。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