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荀子講()(法、術勢、禮)
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荀子講「禮」。
在國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禮」。荀子認為禮從區分與調節不同人的利慾關系中產生。在治禮的過程中,不能只顧及人的慾望,而要讓物與欲兩者相持而長,在物質的增長和慾望的增長之間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來,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慾的,而禮的作用則在對人的利慾的無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間不免有沖突。為了確保公共秩序的正常運轉,禮的遵循不免要訴諸於一種強制性。由此,禮轉為法。因此,荀子常有「禮法之樞要」「禮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禮法並稱。
在荀子那裡,禮是介於義和法之間的一個范疇。在義禮並稱時,禮多是指道德。在禮和法並稱時,禮多指制度。荀子說禮是法之大分時,既是指禮為立法的原則,又是指禮作為原則的道德立場。
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純屬利益分配的問題,還有一個道義問題;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貴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但是禮的持守卻仍然使得有學養的人們不至於沉落。荀子可以說是顧及到現實的利慾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堅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間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1)荀子義為公立擴展閱讀:
荀子,名況,字卿,華夏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貳』 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義有什麼區別
1、著重點不同
孔子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孟子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
荀子著重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2、論點不同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說直接相反。
3、治國方針不同
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孟子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荀子的思想偏向於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
(2)荀子義為公立擴展閱讀: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系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系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
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系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
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范疇,並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荀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仁